“如果知道成績再填報志愿,我們怎么也不可能把一類校放在一志愿啊。”陳某的媽媽痛心地告訴記者。
中考低估16分錯過“一三附”
今 年中考,一名平時成績完全有能力沖擊“一三附”的優秀學生,估分卻只有480分。填報志愿時,聽說市區500分以上有1300多人,家里人嚇壞了。為保險 起見,這個孩子一志愿直接填報了“一三附”之外的一所一類校。后來成績揭曉,孩子考了496分,全家對于沒有在一志愿報“一三附”后悔不迭。
另 一個例子是,一名考生估分493分,全家都很鐘情福州一中。但一中在中招咨詢會上表示,估分495分以上可以報考。孩子的母親就非常糾結:“能不能沖一下 一中?如果估分準確,那肯定沒希望,但如果學校估高了,而孩子估低了,那不是就有機會了嗎?”她到處問老師,問學校,但誰也不敢給她打保票。最后,她還是 放棄報一中,一志愿報師大附中,二志愿報福州八中。結果今年一中錄取線暴跌,低于學校的預測分數線,而附中、八中的錄取線又較高,她的孩子一、二志愿均落 選,退到了三志愿。這樣的結果令全家人都非常傷心。
估分虛虛實實學校不敢指導
“其實老師是不敢給家長提供意見。”一名家長告訴記者,因為中考估分填報志愿,誰也不能保證孩子的估分到底準不準,只能像賭博一樣賭一把。
雖然教育部門多次表示,考生不能僅憑估分來填報志愿,應該要參考質檢成績和質檢位次,但質檢畢竟不等同于中考,考生和家長往往將未知分報志愿變成中考估分報志愿。因此,考后估分結束后,各初中校都會匯總學生們的估分情況,統計各分數段的上線人數。
這些數據也會很快被反饋到各普高學校,普高學校再結合往年的錄取線和今年的估分匯總信息,向社會預測出本校的錄取分數線。這個分數線成為學生填報志愿的主要依據。
然而,估分匯總成績并不見得全部真實,有的初中校礙于面子,甚至對外虛報本校的估分成績。這樣真真假假的估分信息匯總,最后演變成一鍋“大雜燴”,家長也好,初中校老師也罷,想在這些亂糟糟的信息中篩選中有效信息來,都有難度,以至于很多家長在交了志愿表后仍徹夜難眠。
【調查】近九成讀者贊成“知分填志愿”
7月14日晚,本報海都教育官方微博(@海都教育)發起了一項調查:“你贊成知分填報志愿還是贊成未知分(估分)填報志愿?”截至昨日14時,共有209人參與調查,其中183人贊成“知分填報志愿”,占87.6%,只有26人贊成未知分填報志愿,比例僅占12.4%。
在 另一項“你估分與實際成績是否相符”的調查中,有24.1%的調查者表示高估10分以上,有20.3%的調查者表示高估4~10分;16.4%的調查者表 示低估10分以上,12.7%的調查者表示低估4~10分;只有26.6%的調查者表示自己估分比較準確,與實際成績上下浮動在3.5分以內。
初三孩子受年齡、心態和不掌握評分標準等因素影響,估分時常出現較大誤差,這是客觀存在的一個事實。
有的孩子中考一考完,就想著“解放了”,沒有心思估分,被父母逼著估分,難免失準;有的孩子害怕成績不高被父母責怪,索性就往高里估。另外,考生和初中校并沒有詳細的評分標準,即使很認真估分,也難免估不準,尤其是作文分值比較難估。
【思考】估分報志愿到底誰最受益?
“高考早就實行了成績揭曉后再報志愿。為什么中考不能這樣做呢?”許多家長提出了這個問題。
“未知分填報志愿,最受益的是學校。”家長林先生認為,因為是未知分報志愿,往往有些考生為穩妥起見,不敢填報最好的學校,一些二、三流的學校總能因此撈到一些因志愿失誤而落下來的尖子生。
在 福州市政府12345平臺上,也有多條呼吁知分填報志愿的訴求件。福州市教育局給予的回復中說,“采用考后知分填報中考志愿的方式,可能會使高中學校進一 步分化,特別是可能造成原本屬于同一梯隊的本市最優質的重點高中學校之間的生源質量進一步拉開差距,進而也拉開了教育教學質量的差距。這不利于全市教育大 局的發展。”
對此,有家長提出,教育部門是從學校的利益出發來看待問題,卻沒有從學生的利益出發。“高中不是義務教育,理應讓最好的學生就讀最好的普高。”
知分報志愿只對尖子生有利?
在家長普遍傾向于知分報志愿時,家長陳先生卻持有另一種觀點。他認為,知分填報志愿實際上只是對尖子生有利,對絕大多數的普通生或差生來說,卻是一道“難吃的菜”。
他說,知分報志愿勢必造成生源層次分明,也就是說,該往一類校的往一類校走,該往二類校的往二類校走,這將使一般校的老師失去教學積極性,而班級里普通生扎堆、缺乏領頭的優秀學生,也使班級容易失去向上的動力。
“只有在一個同時存在好中差生源的班級,才更容易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陳先生認為。
【觀點】知分報志愿扎堆風險或更高
“知 分填報志愿,扎堆的風險高過未知分填報志愿。”福州市教育系統一名多年研究中考填報志愿的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家長都傾向于知分填報志愿,但事實上,學生知 道自己的位次后,填報志愿時更直接定位在這個梯度里的學校,一旦扎堆,不僅學生志愿失效,而且學校也無生可招,學生和學校利益都受到影響。
他 舉例說,比如第2000~3000名的學生,顯然是不敢報“一三附”的,因為“一三附”只招1700多人。符合這1000名學生位次的是福州八中和格致中 學,如果這1000人扎堆到其中一所學校,將造成另一所學校無生可招。而3000名之外的學生,又不敢往福州八中和格致中學報考。
再 拿今年一中錄取線480.5分來說,這個成績在市區排位在3300多名,如果是知分填報志愿,這個位次的學生肯定不敢填報福州一中,那么一中就有可能因為 高分學生的斷檔導致生源不滿;當然也可能存在一中招650人時,前700名的學生都扎堆一中的情況,使在700~1000名以內的優秀尖子生無緣一中。而 在近幾年錄取中,福州一中的最低線都能收到1000多名的學生。
這位人士指出,與高考知分填報志愿不同的是,高考因為高校數量更多,同一個位次有更多的高校可以供選擇,不至于選擇面變成兩三所學校這樣的境地。即便如此,高考知分填報志愿也在很多省份遇上扎堆本地名校、外省名校斷檔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