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一中學校簡介
2021-10-20
1923年,邑紳官鳳棠、勸學所所長羅克涵、教育會會長翁能輝等人 一起倡議邀集當時士紳、學者磋商,擬定由士紳發起向城鄉殷商富戶募捐建校修繕經費,呈請縣政府按月計劃撥 常用經費,組織籌劃創辦沙縣縣立初級中學,解決當時沙縣小學畢業生升學的困難。經縣長郭錦英報請省教育司 核準,1923年8月,成立了沙縣縣立初級中學,招收了第一批初一學生,委任林榮晉(清貢生、省議員)為校長。 校址設在文廟明倫堂(現沙一中禮堂處)及五代祠魁星閣。1930年第五屆學生畢業后,學校停辦。第二屆到第五屆 共畢業29人(首屆畢業生名單暫缺)。

1943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國家抗戰建國需要人才,省政府下令“從三十二年 起,各縣普遍設立一所初級中學”。沙縣國民政府委托縣參議長楊高堂、教育科科長康幼亮、小學校長茅樂燦等人 組織復辦沙縣初級中學,特聘省立沙縣師范校長嚴格為助理。經過三個月的籌備,遂告就緒。7月省教育廳委任陳 開瑀為校長,陳因故未到任,縣府改委嚴格兼任沙縣縣立初級中學校長,正式啟用“福建省沙縣縣立初級中學” 鈐記。8月,浙江青田人劉勃奉省教育廳令到校主持校政。當年招收三個班學生166人,聘任教師8人,于9月1日 正式開學。校舍借用汀州會館(現城一小學校門口對面的城關糧站)。1947年2月,改定陳了齋祠堂(現城一小學內 ,祠堂還在)為新校址,并充實了設備。1949年5月校舍失火,一燒無余。1943年復辦到1949年6月,初中畢業生四 屆,共104人。解放時,在校學生104人,男生82人,女生22人。1949年6月20日,沙縣解放,楊應禎校長棄職潛逃 。同年10月,沙縣人民政府派委員接收學校,委任林品三為校長,全校師生克服困難,重建校舍。1951年7月,改校名為“福建省沙縣初級中學”,9月,學校遷至文廟路現址。

建國后,學校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會。1952年秋,人民政府派黨員校長曾德聰 主持校務,學校逐步走向正軌。1956年秋,學校創辦了高中部,成為一所完全中學。1958年更名為“福建省沙縣第 一中學”。1966年至1976年文革十年,教師蒙受打擊,學校幾乎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以來,學校重新煥發青春,展 現新風采。1980年被定為省重點中學。1996年元月,被省教委確認為普通中學二級達標學校。1998年秋沙縣城區初 高中分設,沙一中辦成高級中學。1991年以來,學校連續十年被評為三明市文明單位。2003年以來連續6屆被評為福建省文明學校。2000年、2002年學校兩度被評為省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 單位。2006年4月被省教育廳確認為普通中學一級達標學校。先后被國家、省、市部門授予“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掃黃打非”示范單位、福建省教育系統“先進教工之家”、福建省軍民共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素質教育先進單位、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黨建工作先進單位、德育工作先進學校等稱號,也是心理健康、信息技術、課程改革、足球實驗基地校。

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承“礪志、篤學、求真、致美”的校訓,堅持“讓每個學生成功”的辦學理念,辦學九十多年來,涌現出了以張廷發、宋濤、許江、鞠維強、朱鶴健、陳發棣、黃文紅、林英釗等為代表的數以千計的杰出校友,為社會各界輸送了數以萬計的各類人才。2003年以來連續6屆被評為福建省文明學校;先后被國家、省、市部門授予“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掃黃打非”示范單位、福建省教育系統“先進教工之家”、福建省軍民共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素質教育先進單位、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黨建工作先進單位、德育工作先進學校等稱號。
為滿足一級達標學校的硬件需求及我縣優質高中教育發展需要,2015年整體搬遷至沙縣金沙東路251號。新校區按省級示范校標準規劃和建設,占地114420平方米,建筑面積69031.81平方米,總投資2.2億元。新校園按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三區規劃,有教研業務樓1幢、教學樓2幢、科技樓1幢、學生宿舍3幢、學生食堂1幢、體藝館1幢、400米標準田徑場1個,25m×50m游泳池1個,籃球場11個。探究室、實驗室、體育、音樂、美術專用教室、信息技術中心、圖書館、心理健康中心等均按省示范校標準配置。學校現有6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數近3000人。教職工260人,專任教師227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80 人,中級教師101人,具備研究生學歷的教師達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