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強國】黨史學習教育 | 長汀一中在“三紅”課程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2021-10-28
福建龍巖長汀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中國革命的圣地和長征出發地之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汀是中央蘇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和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進行過偉大的革命實踐,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何叔衡在長汀英勇就義。1932年,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成立,中共福建省委、省軍區等機構也設在長汀,使長汀成為福建省革命運動的政治、軍事中心。
在這片紅土地上的百年學府——長汀一中,長期以來深入挖掘長汀的“三紅”(紅旗不倒、紅軍故鄉、紅色土地)資源,開設“三紅”校本課程,運用鮮活的“三紅”素材,在學生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鍛造青年學生的遠大理想和健康人格,走出一條立德樹人的新路徑。
在“三紅”課程中如何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呢?首先是規劃課程目標,包括了解“三紅”歷史,追尋偉人足跡,傳承革命精神;尋訪“三紅”基地,提煉紅色基因,做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關聯生態文明建設,弘揚“三紅”精神,拓展紅色教育的外延。教師編寫了長汀一中“三紅”教育讀本《紅旗·紅軍·紅土地》,讓學生在閱讀后,對長汀“三紅”概況有總的了解。提煉出“三紅”精神的內涵:理想堅定、一心為公、不怕犧牲、克服困難、敢于勝利。

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感悟,用革命先烈英勇事跡,鑄就信仰之魂。人活著要有信仰,信仰是人的靈魂,支配著行動,什么樣的信仰,產生什么樣的行動,什么樣的信仰,帶來什么樣的追求。正確、堅定、科學的信仰,產生無堅不摧的信心和力量。在《瞿秋白在長汀獄中》中,1935年瞿秋白在轉移途中于長汀縣水口鎮被國民黨軍隊逮捕,他拒絕投降從容就義。是什么精神支撐他視死如歸?是因為有了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以鮮血鑄就的理想信念、品德情操、意志力量等寶貴精神財富,激勵學生要做一個有遠大理想和高尚品德、對社會發展有貢獻的人。
以偉人在汀州的創新實踐活動,夯實思想之基。“三紅”課程在學生中開展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發展教育。教師以此引導學生要認真學習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心系人民,體察民情,擔當為民之責。堅守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崇高位置,使中國共產黨贏得廣大人民擁護和支持,這是革命成功的保證。毛澤東等偉人重視在群眾中開展社會調查,例如1932年毛澤東在長汀老古井休養所休養期間開展調查,詳細了解汀州的經濟建設情況,掌握了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寫成了《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撫今追昔,學生深切感受到毛澤東是關心群眾的典范。在教學中,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民觀。
紅土地上的百年學府——長汀一中,許多優秀學生在當時參加了革命斗爭。有的為共產主義事業犧牲了寶貴生命,有的革命成功后立勛軍政學商。用好先進事跡開展教育,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例如,在學生干部培養上,重點用校友楊成武將軍的事跡教育他們。青年時代,20歲的楊成武在長征路上就擔任了長征先鋒團的團政委,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強渡烏江,飛奪瀘定橋,突破天險臘子口,參加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成為一代名將。以此鼓勵學生干部磨礪自我,鍛煉才干,敢擔大任,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管理能力。很多學生考上大學、走上工作崗位后表現突出,如被譽為“北斗少帥”的王飛雪、“童話大王”楊鵬等,受到各領域人士的好評。

帶領學生到“三紅”基地尋訪中遐思。長汀至今保存了大量的革命舊址,政府對這些革命舊址進行了整修,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長汀一中與這些教育基地簽訂共建協議,帶領學生走進“三紅”教育的大課堂,組織學生來到基地憑吊英烈,緬懷歷史。
組織學生前往紅軍萬里長征出發地——中復村,參觀紅軍街、紅軍橋、觀壽公祠和紅九軍團長征出發地陳列館,聆聽“生命等高線”“門板的故事”等紅色故事。在睹物中感悟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和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開展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學生們還了解到今天的中復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長征精神,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扎實推進社會主義美麗新農村建設,利用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游,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產業經濟,日子越過越紅火。
對這些歷史的遐思,激發起學生報效祖國、勤奮學習、艱苦創業、建設家鄉的熱情。
改革開放以來,在這片紅土地上,長汀人民繼承和發揚革命先驅和老區人民的光榮傳統,持之以恒、凝心聚力,經過幾十年的艱辛拼搏、艱苦奮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作為曾經全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之一,長汀歷屆黨委、政府和人民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干勁治理水土流失,將昔日的“火焰山”變成了如今的“綠滿山”“花果山”,凝聚成“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長汀精神,被譽為“南方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旗幟。
“三紅”教育課程設計者利用這些素材,進一步拓展教育的視界,把目光投向長汀史詩般水土流失治理的歷程,組織學生尋找勇敢奔赴“火焰山”的英模,學生們找到了很多,如不安于頤養天年、一心撲在綠色戰役里的古稀老人廖英武,放棄優越工作條件、在水土保持戰線奮斗42年的劉永泉,把30年青壯年華獻給綠色家園的傅錫成,帶領村民甩掉貧困帽子的長汀南坑村黨支書沈騰香,種果大王賴木生,荒山“愚公”馬雪梅,斷臂“鐵人”蘭林金……

通過講述治理水土流失的鮮活故事和典型人物,“三紅”課程讓學生感受到永不消退的紅色印記,感覺到流淌在血液里的紅色基因,深刻認識到作為紅土地上的學子,應練好本領,擔當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