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死記硬背逐出現行教育
2012-08-22
山西省曾對高中會考做出重大改革,其中一項內容是政治、歷史兩科將采用開卷考試。這對高中畢業生來說真是一個好消息。我認為,這是將“死記硬背”逐出我國現行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其意義,絕不僅是為了給學生減負。
眾所周知,政治、歷史兩科,是最讓學生頭痛的,因為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太多,人物、事件、年代、意義、結論,差一點兒都扣分;政治里的“時事”部分,年年翻新,老師惟恐覆蓋不夠,挖空心思編出的題目,讓人眼暈。我曾看過一份中學生的政治試卷,里面竟有“論證國有大中型企業扭虧轉盈的途徑”這樣的題---這種生吞活剝真讓人啼笑皆非,不要說對企業經營毫無感性知識的中學生,就是經濟學家、政府官員又有幾個說得清楚!難怪一家中央大報的總編輯,在試著做完女兒高考的政治試卷后感嘆:“我都沒有把握考及格!” 這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教育話題:學生的腦子,究竟是用來做什么的?
在一次關于相對論的演講中,有聽眾給愛因斯坦提出一個問題:“你知道音速是多少嗎?”在座的以為愛因斯坦會脫口而出,沒想到他想了一下說“不知道”。于是舉座大嘩,覺得一個頂級科學家竟連這個簡單的常數都不知道,簡直不可思議。可愛因斯坦嘟囔道:“如果在任何一本中學教科書上都可以查到,我為什么要記住它呢?” 這真是一個絕妙的回答,表明了他對什么樣的知識應當“記住”的標準---舉凡可以隨手查到的知識,只要知道從哪里能找到就行了。也就是說,人的腦子不是用來裝各種死知識的“容器”,而是用來思考、創新的“發動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曾多次在報刊上看到過國人對美國人的嘲笑,好像那里的人連四則運算都有很大問題,中國人飛快心算得出的結果,美國人總是弱智般用計算器按半天---這與美國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形成了難以理解的反差。我就此詢問一個在美國大學任教的朋友到底是不是這樣。他說是,連許多數學博士都這樣。“為什么呢?”我大惑不解。教授朋友笑著說:“在美國,一切可以用電腦做的事兒,都交給了電腦。人的腦子,通常只做電腦做不到的事!”這個觀察真讓人沉思良久。中學理科教育中的解題計算,是一點也不亞于文科死記硬背的沉重負擔,學生做作業的大部分時間,都耗在解題計算上,這種繁復的計算與創造力毫無關聯。上海教育界早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幾年前就將計算器引入了高中教育,去年更是破天荒地引入了高考。這個順應人類社會發展潮流、將教學時間用在開發學生創造力上的明智之舉,目前仍是形單影只,乏人響應。 我想,無論是山西的開卷考試,還是上海允許學生使用計算器,其意義,并不簡單止于“減負”,而是教育思想的一次轉換,是學生的腦子應該用來干什么的核心問題。
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發表的2000年“國際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的國民素質、科學技術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排名在逐年下滑---國民素質由1998年的第24位滑至第29位;科學技術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國際競爭力由第24位滑至第31位。如果我們把這種令人不安的下滑與我國教育多年來的“發展”聯系起來看,將教學時間和重點放在什么方面,就早已不是一個理論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