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養正中學簡介
2020-10-27
晉江市養正中學,地處閩南千年文化古鎮——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現為福建省一級達標中學、福建省示范中學、福建省重點中學、重點華僑中學、國家級文明單位,晉江市養正中學是省一級達標中學、省文明單位、省文明學校(連續4屆)、省計算機教育研究與實驗學校、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國家級培養體育人才試點學校、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集體。
晉江市養正中學,建校七十多年來,該校共為國家培養了二萬多名初中畢業生、一萬多名高中畢業生。近十年來,向高等院校輸送了一萬多名合格新生。
晉江市養正中學,2017年11月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晉江市養正中學,歲月悠遠、積淀厚重。學校的淵源可追溯至宋代閩南最早的書院——石井書院。朱熹之父朱松,宋紹興初任安海(時稱石井)第一任鎮監,朱松在安海鰲頭精舍施教理學。其時朱熹任同安主簿,經常在泉州所屬各地講學。由于父親朱松在安海任職,朱熹對安海有特殊感情,故經常來鰲頭精舍講學,其后鰲頭精舍辟建二朱先生祠。及至朱熹的兒子朱在任安海鎮監,于鰲頭精舍設石井書院。石井書院是閩南最早的書院,歷宋元明清近千年,培育出無數才子俊杰。
20世紀初,清政府實行“新政”,廢科舉、興學校,進行學制改革,改書院為學校。安海也同全國各地一樣,紛紛創辦新學。20世紀20年代,安海諸小學畢業生日益增多,為滿足他們繼續升學的需要,老同盟會會員旅日華僑陳清機、吳警予會同李永洞、蔡世貴、蔡德遠等人以及安海“五谷途公會”諸鄉賢發起創辦養正中學。
1928年2月開辦,定名“私立養正初級中學”,是時僅有教師職工8人,學生40人,設置2個班,校址在翠福境養正小學,初期經費由安海“五谷途公會”和泉安汽車公司負責。1928年秋,越南華僑龔作梁先生捐資600元建教室兩間,名為“修敬堂”。1931年旅日華僑周起摶、周起持昆仲捐資4000元,建“五福堂”新校舍五間。
晉江市養正中學創辦之初,設備簡陋、條件艱苦,四年之中五易校長,至1932年俞貴元先生從廣東中山大學畢業(法學士),他不慕高官厚祿,于政局動蕩之秋,學校飄搖之日,出任校長,為養正中學的初創、發展以及人才的培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二次遠渡南洋募捐款項,籌建校舍;他廣招賢才,提高教學質量;他支持革命,保護進步師生。這一階段學校的生存發展雖然十分艱難,但也培養了一大批棟梁之才。
抗日戰爭爆發后,養正中學師生奮起抗戰,積極投身于民族救亡的隊伍。1939年4月,為避免敵機侵襲,以求學校的安全,養正中學內遷至南安縣官橋鎮嶺兜村(1940年春曾于安海西安村曾府尾祠堂增設分校以便于安海學生就近入學)。也就在這一時期,養正中學的革命火種開始點燃。是時,中共地下黨員鄧家梁、林松齡來校任教,于1939年建立地下黨支部,林松齡任第一任地下黨支部書記,許集美(解放后任泉州市長、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為第二任書記。值得一提的是,至全國解放之前,養正中學共有地下黨員59名,地下團員37名。他們深入廣大農村,宣傳馬列理論;他們組織群眾,進行武裝斗爭;他們開辟革命據點,擴大革命影響。他們為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其中林松齡等12位烈士為國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42年,養正中學由南安嶺兜遷回安海,借用龍山寺廂房作為臨時校舍。1946年春,又遷入鎮區金厝祠堂。同年秋,借圣殿奎光閣為臨時校舍。1939年至1948年近十年的時間里,養正中學數易校址,再加上時逢抗戰,學校生存之艱難可見一斑,但養正中學領導及師生不畏艱難困苦,在困境中謀求生存,砥礪奮進,為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8年,學校遷址于寨埔(今校址)并增設高中部,易名為養正中學,增至8個班級,學生500人,規模初具。其后幾年華僑鄉賢多次慷慨捐款建設學校。至此,養正中學規模頗大,校舍壯觀,辦學質量高,在福建省里享有較高的知名度。1957年,高考錄取率居福建省前列,學生在全國性運動會上也取得喜人的成績。至六十年代,學校全面貫徹正確的教育方針,廣大教職員工敬業進取,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績,學校聲譽日隆,1960年學校獲批為省屬重點中學。
1966年,文化大革命發生,校名改為“人民中學”。學校和全國各地一樣曾一度停課,復課以后,教學秩序也一度被打亂,年段改稱“連”,班級改稱“排”。1970年,校名改為“安海中學”。文革期間,養正中學雖然與全國各地一樣搞階級斗爭,也忙于“學軍學農學工”,但以陳銘賢校長為核心的學校領導堅持抓教學質量,在“交白卷”為“英雄”的年代里,養正中學堅持考試這一教學常規,教學質量得到了相對的保證。體育成績也在原來五六十年代良好的基礎上有了顯著的進步,七十年代初有30多人次在全國性田徑運動會上取得前五名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