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第二中學簡介
2020-11-03
德化二中全稱福建省德化縣第二中學,創辦于1925年,地處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戴云山南麓,位于上涌盆地中心坂,地勢平坦,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她素有“艱苦奮斗,勤儉辦學”的優良傳統和“守紀、好學、求實、成才”的校風,是西半片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普通完全中學,也是西半片唯一的一所福建省三級達標中學。
德化二中創辦迄今已有80年的歷史。
她走過了潯北初級中學――尚養農業職業學校――尚養農校高農部――德化第二中學――上涌中學――德化第二中學這創辦、復辦、合并、發展的艱難曲折而又輝煌的歷程。
1924年陳子明、賴雄西、蔣明章、鄭天崇、陳衡義、林德清等倡辦中學,籌措資金,在上涌中心坂建筑校舍,校舍落成后,即先設立潯北小學,招收高小學生,為潯北初級中學輸送生源,1925年正式成立私立潯北初級中學,附設潯北高小班,并報經省教育廳核準立案。是年招收初中新生38人,聘請上涌桂林村留日學生賴雄西返鄉任校長。當時,學校占地4畝,四周筑有圍墻,有土木結構樓4座,廚房、膳廳各1座。其間連續辦學至1933年,1933年底至1944年春,由于地方匪亂及自然災害,辦學資金無法籌集,學校停辦。
1944年冬里人陳慶南發起創辦私立尚養農業職業學校,并把自己的田園及山地計二千余畝價值三千萬元(舊幣)作為辦學的首創資金,本地的一些國民黨黨、政、軍的領導也加入發起,學校附近的桂陽鄉捐租百余擔,赤水雙陽捐資十萬多元贊助,并由前私立潯北初級中學校董會將前潯北初中校舍贈尚養農校做校舍,于1945年秋季又增招生一班,生數達80多名。是年恰好是抗戰結束的前夕,晉江中學、德化師范相繼遷回原校校址續辦,本地的學生除就讀尚養農校初農部外,學生要就讀初中十分不便,后召集校董會共同商討決定,將初農改為尚養初級中學,內分設尚養初農農職科,并呈報省教育廳,省廳于46年6月批準,于46年秋季增招初中學生一班,全校合計有三個班。由于學生人數不斷增加,規模逐漸擴大,添建了部分校舍,增開運動場,種植了一些農作物,當時經費,除初農部由私人及各保贈獻立賬外,又得到葛嶺鄉每年增加干稻谷四十擔,同時前潯北初中校董會把該校園1934年被土匪張雄南推毀的淪為公產的校租(第年一百多擔)底冊捐增給學校,并呈報省廳批準,將其校租作為改辦初中的經費,初中部的經費每年實得一百六十多擔,經費有所寬裕,1947年籌備辦尚養農校高農部,經省廳批準允許于1948年創辦招生。當時修建校園是靠組織學生勤工的辦法,每到勞作日,學生就到溪灘上搬運沙石,到曾坂挑石灰,到后宅砍木材和毛竹等等。學生們各盡其力,勞動情緒高漲,但是當時學校的人力、物力、財力極為有限(臨解放校租捐租無法正常收回),所以學校長期發展不起來,招收五屆的高農學生,畢業生不到20人。1952年秋經晉江地區行政公署批準將尚養農校高農部和泉州私立民生職業學校合并成立晉江地區農業學校,部分的專業課教師和大部分高農部學生也隨圖書、儀器遷到新校,把原尚養農校改名為德化第二中學,定12月5日為校慶日。
德化二中成立后,政府從各地抽調一批干部和教師到校工作,對歷史遺留的檔案資料進行整理,分類歸檔,開始著手新建一些校舍, 52―60年春每年均招收初中學生,60年秋辦普通高中,后因師資等條件的限制,62年高中部拼入德化一中,德三中(現赤水中學)初中部拼入二中,70年改名為德化上涌中學,71年又恢復了高中招生,83年10月恢復德化第二中學的名稱。91年7月又因師資和生源短缺縣政府決定德化二中高中部新生寄班德化一中高中部(二中高中建制保留)。因縣人大的倡議和政府的支持,96年秋恢復二中高中部招生。
之后五年,各級領導熱切關懷,校領導與教師團結一致,全體師生同心協力,努力推進學校發展的進程。二中先后被評為泉州市文明學校(1997年),德化縣綠化美化工作先進單位(1999-2000年度),縣文明學校(2002-2004年度),書法美術創作基地(2003年),并于2001年步入福建省普通中學“三級達標學校”的行列,2011年9月再度因為生源短缺問題高中部停止招生。
從這所學校畢業的莘莘學子遍布全國各地,遍及各行各業,在大江南北為祖國的發展默默地耕耘著,無私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