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技師學院:學習黨的二十大丨立足國內大循環,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2023-07-18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經濟循環暢通需要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能源作為基礎性產業,對暢通國內大循環起著重要支撐作用。必須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給,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確保國內經濟循環暢通。
黨的十八大以來,能源行業深入實施“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略,堅定不移推進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建設,大力推動我國可再生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水電、抽水蓄能、風電和光伏領域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生產和利用第一大國。截至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2.13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7.3%。在水電方面,以白鶴灘、烏東德、溪洛渡、糯扎渡等特大型水電站建成為標志,我國水電發展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新跨越。在抽水蓄能方面,河北豐寧、廣東陽江等抽水蓄能電站陸續投產。截至2022年底,在運、在建抽水蓄能電站規模均居世界第一,基本形成全產業鏈發展體系和專業化發展模式。在風電、光伏方面,我國風電和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分別連續13年和8年居全球首位,風電、光伏年新增裝機容量連續三年突破1億千瓦,甘肅酒泉、新疆哈密、河北張家口等一批千萬千瓦級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成投運,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進展順利,產業競爭力持續增強,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
2023年3月20日,河北豐寧抽水蓄能電站5號機組投產發電。該電站在目前已建成抽水蓄能項目中實現裝機容量、儲能能力、地下廠房規模、地下洞室群規模等四項世界第一,將有力支撐“外電入冀”。圖為河北豐寧抽水蓄能電站下水庫。中國電建供圖 陳俊/攝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時期,未來一個階段仍將保持對能源消費需求的剛性增長,必須加快構建富有韌性、堅強可靠的能源供應鏈。能源行業規模大、鏈條長、覆蓋面廣、帶動效應強,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大力推進水電、抽水蓄能、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既可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所帶來的清潔能源消費需求,又可有效拓展國內投資空間,帶動規劃建設、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鏈發展,并對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區優化經濟結構、增加財政收入、創造就業機會等方面拉動作用顯著,穩定宏觀經濟大盤貢獻突出。
同時,我國能源資源稟賦不均,能源供給和能源消費地域存在顯著差別。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可有效均衡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格局,解決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較高、外部不可控風險較大的問題。我國水力資源技術可開發量6.87億千瓦,居世界首位;抽水蓄能站點資源豐富,已納入《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站點總數約660座,資源總量約8.14億千瓦,重點實施項目340個,裝機約4.21億千瓦。陸上100米高度的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約86.9億千瓦,近海100米高度的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約22.5億千瓦,陸上集中式光伏的技術可開發量約418.8億千瓦,陸上分布式光伏的技術可開發量約37.3億千瓦。因此,通過充分發揮水電調節能力,推動抽水蓄能建設,促進風電、光伏發展,持續強化重點區域、重點時段能源安全供應,統籌源網荷儲共同發力,能有序保障電力供應,有效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從而把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我們要充分發揮水電“基石”及抽水蓄能“穩定器”作用,做大增量的同時用好存量。積極推動流域龍頭水庫和戰略性工程建設,完善大型水電基地,由電量供應為主轉變為電量供應與靈活調節并重,推動流域整體效益盡早發揮;推動水電擴機與增容改造,建設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由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向多領域綜合效益發揮轉變,積極構建風光儲大型基地和流域可再生能源一體化基地,凸顯儲能價值。同時,積極提升風力發電助推器及太陽能發電加速器效應,大力發展陸上風光基地、海上風電、分布式新能源,實現“單一場景與綜合場景并舉”、“單品種開發與多品種互補并舉”的發展模式。預計到2025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將達到3.3萬億千瓦時左右,到2060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將超過60億千瓦,清潔能源發電量比重將達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