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武明鴻中學2012年政策照顧預招新生名
邵武明鴻中學2012年政策照顧預招新生名單公示(二)
悠悠的建溪似一條迷人的彩練,由北向南飄逸而去;肅穆莊嚴的孔廟,融涵深邃的儒家思想,傳承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雄鎮南天的鼓樓,標志這里曾是帝王建都興邦之地,記載著芝城古老而燦爛的歷史。
建甌,自公元196年以漢獻帝年號設立建安縣,是福建省第一個以皇帝年號命名的縣;曾為閩地漢置第一郡、唐設第一州、宋立第一府,依建制而言,幾度相當于福建的“省會”。五代時,曾一度成為閩國帝都。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從“福州”和“建州”各取首字設置“福建經略使司”,“福建”域名由此而來,為元代正式確定省名奠定了基礎。地域靈顯,遺存眾多。改建于五代十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標志性建筑五鳳樓(今稱鼓樓)、始建于宋代的建寧府孔廟、始建于公元317年的東岳廟、始建于公元558年的光孝禪寺等眾多遺存,彰顯著建甌歷史的厚重。
建甌世代重視文化教育,名人輩出,人才薈萃。歷史上出了1154名進士,6名狀元,10名宰輔,1位侯王,為全國18個千名進士縣之一。五代的練氏夫人被譽為“芝城之母”;宋代理學家朱熹少年成長于建甌;宋代重臣鄭鈺、明代宰相楊榮、史學家袁樞、外交家徐兢、文學家吳激、音韻學家吳棫、吏部尚書李默……建甌歷史文化歷經數千年的積攢,源遠流長,妍麗壯觀。她見證了閩地的滄桑和變遷,她展示著閩越文化大搖籃的風采。
建甌一中坐落在美麗的黃華山腳下,學校的前身是創辦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建溪書院。1906年改制為閩北第一所中學校“建郡中學堂”。1949年與“建甌縣立中學”合并為“福建省建甌人民中學”。1952年合并私立培漢中學為“福建省立建甌中學”。1956年校名始稱“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2005年9月轉制為獨立高中。2011年被確立為“福建省一級達標高中”。
自“建郡中學堂”創建至今百年來,學校經十五易校名,八遷校址,畢業學子五萬余人。曾在建甌一中就讀的一大批以楊峻德、劉葆彝、陳英、楊立、江上峰、徐洵、魏德馨、朱崇實、宋曉東、鐘維平、朱清、陳小平、林中、劉登平、葉淑巧等為代表的革命烈士、將軍功臣、專家學者、政界要員、商界精英、勞模標兵,他們身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優秀品質,昭示著建甌一中“公、勇、嚴、勤”的百年校訓和“勤奮、守紀、求實、上進”的優良校風。
自恢復高考以來,學校高考成績多年居南平地區榜首,先后涌現兩名省理科狀元,18名南平市文、理科狀元。在各類學科競賽中,學子們屢創佳績,有全國電腦機器人競賽一等獎、全國信息學奧賽省一等獎、中國優秀特長生金獎、省青少年創新大賽一等獎……不勝枚舉的成果體現了一中的育人特色,濃縮了一中人鍥而不舍的耕耘,使建甌一中成為閩北一所聞名遐邇的百年名校。
目前,學校校園面積70525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積28816平方米,共有52個高中教學班級,學生22771人,教職工196人。
學校先后獲“省級文明學校”、 “省優雅校園”、“省模范教工之家”、“省綠色學校”、“省軍民共建先進單位”、“省花園式單位”、“省家庭教育先進集體”、“省素質教育先進校”、“省高中新課程改革樣本校”、“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校”、等榮譽稱號。
千帆競過浪潮涌,大風起兮云飛揚。放眼未來,建甌一中將沐浴古老燦爛的文明之光,伴隨時代的鼓點,邁著鏗鏘的步伐,秉承百年的學校文化積淀和優良的辦學傳統,堅持“追求卓越,立人為本”的辦學理念,以“育素質卓越多元人才,創特色鮮明示范高中”為辦學目標,不斷深化課程改革,走特色化辦學的道路,以一流的業績促進學校品位提升,以自身的品牌和魅力譜寫百年名校繼承與創新并進、光榮與夢想交織的輝煌樂章。
邵武明鴻中學2012年政策照顧預招新生名單公示(二)
在當前教育多元化的背景下,福建省作為教育改革的先鋒,不斷探索創新教育模式,其中綜合高中班的試點便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舉措。面
在選擇高中教育路徑時,家長們往往會面臨諸多考量,尤其是在南平這樣的教育發展迅速的地區。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南平的
在當今教育多元化的背景下,學生和家長對于升學路徑的選擇越來越重視。福建省推出的中職本科“3+4”貫通培養試點項目(簡稱“
在福建省南平市,教育領域迎來了一項新的改革舉措——中職本科“3+4”貫通培養試點。這一政策的出臺,旨在構建技術技能人才成
在南平市,中職本科“3+4”貫通培養試點項目為廣大應屆初中畢業生提供了一條通往本科教育的捷徑。這一項目不僅幫助學生提前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