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操视频,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黑桃tnvm3u8官网,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2021

歡迎來到福建中考信息咨詢平臺——福建中考網
首頁 > 廈門同安職業技術學校 > 歷年分數

歷年分數

廈門市同安職業技術學校教育質量

2017-12-01

 廈門市同安職業技術學校教育質量2016年度報告

 

學校根據《福建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做好2016年度中等職業學校質量年度報告編制和發布工作的通知》(閩教辦職成〔2016〕18號),結合《福建省職業教育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實施方案》(閩教職成〔2016〕11號)關于“完善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的要求,現就《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6年)》總結如下:

一、學校情況

(一)學校概況

廈門市同安職業技術學校位于廈門市同安區五顯鎮五顯路219號,是一所公辦校,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項目學校),省級重點職校,是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首批平安先行校,是市級文明學校、市德育先進校、市級綠色校園單位。學校占地面積達11.7347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達6.7503萬平方米。學校具有與專業設置相匹配、滿足教學要求的實驗、實習設施和儀器設備,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4032萬元。

 

 (二)學生情況

學校近兩年的招生規模、在校生規模、培訓規模逐漸擴大,鞏固率較為穩定,學生結構以全日制為主,獨立辦班為主,聯辦為輔。我校培養學生情況詳見表1-2。

 

 

表1:我校近兩年培養學生情況一覽表

年度

招生規模(人)

在校生規模(人)

畢業生規模(人)

鞏固率(%)

培訓規模(人)

2015

1454

3588

1290

94.2%

1168

2016

1544

3847

1046

94.3%

986

 

表2:我校學生結構一覽表

年度

年級

學生數(人)

全日制學生數

(人)

非全日制學生(人)

本校獨立生數(人)

聯辦校折算生數(原生數折0.7)(人)

聯辦校原生數(人)

2015

2013

1053

1053

0

733

320

457

2014

1105

1105

0

785

320

457

2015

1430

1430

0

1048

382

545

2016

2014

1061

1061

0

749

312

445

2015

1258

1258

0

890

368

526

2016

1528

1528

0

1183

345

492

 

(三)教師隊伍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高學歷、高職稱、高素質、專業門類齊全、年齡結構合理、教育思想先進、職業道德良好、專業技能嫻熟的教師隊伍。2016年在生師比、“雙師型”教師比例、兼職教師比例、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專任教師碩士以上學歷比例和專任教師高級職稱教師比例等均比上一年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詳見表3)

表3:我校教師結構一覽表

年度

生師比

“雙師型”教師比例

兼職教師比例

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

專任教師碩士以上學歷比例

專任教師高級職稱教師比例

2015

18.8:1

80.5%

17%

91.6%

10.5%

25.1%

2016

19:1

82%

26%

92.1%

12.9%

25.2%

 

學校制定了《關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施意見》,堅持校內培養與校外引進并重、專職和兼職相結合的原則,制定各種政策,采取多項措施,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高教師的師德能力和教學水平。學校重視專業教研室建設,讓骨干教師凝聚到相應的專業教學團隊中,持之以恒的加強專業課題研究,以科研促進教學,保證教學質量持續提高。

 

(四)設施設備

學校校內實訓場所主要由三幢實訓大樓及汽車實訓樓、物流實訓樓、計算機實訓中心組成,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0多平方米,共由54間實訓室及配套管理辦公室、物品儲存室組成,目前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4032萬元、生均值10481元(2015年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3732萬元、生均值1041元),數量為8193臺/套,工位數2087個,生均0.54個(2015年工位數達2037個,生均0.56個)。8個實訓基地設備設施涵蓋學校全部專業,實訓設備先進充足,能夠很好的滿足專業教學需求。2016年學校紙質圖書總冊數為:65113冊,生均紙質圖書17冊(2015年紙質圖書總冊數為:63687冊,生均紙質圖書為16.5冊)。

校內主要實訓基地如下:

1.數控技術實訓基地,設備價值748萬,擁有數銑加工中心、車銑復合、線切割機、火花機、數控車床、鉆床、普通車床、磨床、銑床、鉗工臺等。

2.電工電子實訓基地,設備價值519萬,由電子電路實訓臺、單片機實訓臺、PLC實訓臺、維修電工實訓臺、SMT實訓臺、PCB制線、液壓氣動實訓臺、光機電一體實訓臺、液晶電視實訓臺和LED(燈和燈具)加速老化和壽命測試系統、光譜彩色亮度計、示波器等電子儀器組成。

3.護理藥劑實訓基地,設備價值372萬,由病床、治療車、模擬人、教學模型、母嬰監護儀、推車、擔架、藥柜、中藥粉碎機、教學美容儀等組成。

4.汽車運用與維修實訓基地,設備價值1235萬,由焊機、汽車檢測線、汽車整車、教學實驗臺、汽車電氣實訓臺、汽車網絡實訓臺、車身校正儀、汽車烤漆房等組成。

5.計算機實訓基地,設備價值505萬,主要設備計算機、交換機、服務器等。

6.物流建筑實訓基地,設備價值90萬,主要設備有重型貨架、全自動堆垛機、出庫動力滾筒輸送機、電子揀貨系統、超高頻RFID讀寫系統、內燃式動力叉車、RF手持終端、光學經緯儀等組成。

7.旅游烹飪實訓基地,設備價值162萬,主要設備有餐桌、床、整體式灶臺、冰柜、蒸柜等。

8.財會等軟件設備101萬元。

9.其它。2016年新增焊工實訓設備130萬元,醫藥類140萬元,電腦等設備131萬元。

 

二、學生發展

(一)學生素質

學校十分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注重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核心素養的培養,經考評學生在校期間:思想政治狀況、文化課合格率、專業技能合格率、體質測評合格率、畢業率等方面大部分達到優良等級。我校學生素質情況詳見表4。

表4:我校學生素質情況一覽表

思想政治狀況

文化課合格率

專業技能合格率

體質測評合格率

畢業率

優秀30%,良好60%,合格10%。

語文和物理99%,數學、政治、體育和計算機基礎98%,英語97%。

90.2%

80.32%

84.5%

 

 

(二)在校體驗

校園內綠樹成蔭、花團錦簇,幽雅整潔,文化氣息濃郁,真正做到了學校處處皆教育,事事都育人。同時,學校還十分重視校園的安全保障,實行規范化管理鑄就平安校園。建設了立體化安全監控系統,為學生們營造了一個安全放心的學習生活環境。經測評:學生在校期間理論學習滿意度、專業學習滿意度、實習實訓滿意度、校園文化與社團活動滿意度、生活滿意度、校園安全滿意度、畢業生對學校滿意度均達到優良等級。我校畢業生對學校滿意度情況詳見表5。

表5:我校畢業生滿意度調查情況匯總表

理論學習滿意度

專業學習滿意度

實習實訓滿意度

校園文化與社團活動滿意度

生活滿意度

校園安全滿意度

畢業生對學校滿意度

滿意87%;一般3%;不滿意10%。

滿意87%;一般4%;不滿意8%;較滿意1%。

滿意90%;一般4%;不滿意6%。

滿意92%;不滿意7%;一般1%。

滿意86%;不滿意6%;一般8%。

滿意88%;不滿意6%;一般6%。

滿意90%;不滿意2%一般8%。

 

(三)資助情況

學校從國家實施中職生助學金政策開始就能認真貫徹國家財政部、教育部印發的各項資助政策,同時嚴格按照上級制定的學生資助實施管理辦法執行,做好助學金和免學費資金的發放工作。不存在弄虛作假、套取財政專項資金或擠占、挪用、滯留助學金的行為。今年根據《關于調整普通高中和中職國家助學金標準的通知》(廈財教[2015]40號)精神,從2015年春季學期開始,國家助學金標準從每生每學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籍管理和資助工作專項治理的緊急通知》(教職成廳函〔2016〕15號)的要求,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由主管領導協同助學金具體經辦人對我校的國家助學金和免學費各項工作進行了嚴格、細致的自查自糾。學校對免學費和助學金的管理

1.國家助學金管理情況

主要做好幾方面工作:一是遵循貧困學生的認定標準和程序;二是依據國家助學金的申請、審核和發放;三是學校提取資金足額及時發放;四是加強資金監管、檔案管理。

2.國家免學費工作情況

學校校是一所公辦職業教育全日制學校,根據國家的免學費政策對于就讀我校的一、二、三年級學生沒有收取學費的現象。每學年秋季都能根據學校教務在《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管理系統》中提供的正常學籍在校信息對免學費受助學生進行每月260元的系統提交,并對個別學籍異動進行相應的免學費系統的數據處理,確保了國家免學費政策落實到位,無任何截留、挪用情況。

 

(四)就業質量

畢業生通過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和招聘會等渠道,90%的學生都能找到滿意的就業崗位,各專業就業率、對口就業率、初次就業起薪等數據均較高。我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情況詳見下表6。

表6:我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統計表

專業名稱

就業率

對口就業率

初次就業起薪(元)

機電技術應用

95%

78%

2600

數控技術應用

95%

85%

2500

汽車運用與維修

95%

81%

2500

電子技術應用

95%

76%

2300

計算機應用

95%

80%

2200

動漫設計與制作

95%

75%

2200

物流服務與管理

國際商務

95

83%

2300

旅游服務與管理

酒店服務與管理

96%

90%

2500

會計

95%

80%

2200

中餐烹飪

西餐烹飪

98%

93%

2500

電子商務

95%

86%

2300

護理

96%

97%

2600

助產

96%

97%

2600

藥劑

95%

96%

2400

中醫康復保健

96%

92%

2400

 

畢業生通過高職單招考試和自學考試等途徑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是醫學類專業、電子商務、會計、汽車運用與維修、建筑工程施工等專業。2016年升入高等教育172人占總人數的比例為16.4%,比升入高等教育154人占總人數的比例12%增長4.4%。

 

(五)職業發展

學校教育教學任務既重視知識的傳授,也重視職業發展能力的培養,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崗位遷移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等。

1. 培養學習能力

課堂上主要培養學生的方法能力、計算能力、語言能力、質疑能力、創新能力等。此外學校更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不斷開拓進取的求知精神,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不斷接受新知識,在校期間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讓學生學會學習,為學生的健康全面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助推了廣大畢業生昂首走向社會,服務社會,發展自己,揚帆遠航,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益和社會效益。

2. 培養崗位適應與遷移能力

學校通過強化人文素質、職業技能等三方面來培養職業崗位適應能力和遷移能力。

訂單班學生定期讓企業來開設企業文化講座和交流會等,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在校學習期間融入企業文化,開拓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視野。

在職業技能方面,學校從崗位要求出發,規劃專業課程,堅持專業課程必須和行業企業共同建設的原則,引企入校,共育人才,實現校企無縫對接,讓學生增強崗位適應能力。培養學生“一專多能”拓寬專業領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崗位遷移能力。

3.培養創新創業能力

主要從四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創新實踐教育與競賽體系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二是構建創新創業大平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三是工學結合模式下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四是開展社團活動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核心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讓每位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在社會所需求的基本素質方面達到較高的境界。

 

三、質量保障措施

(一)專業動態調整

學校專業教師通過下企業調查研究、論證,適時進行專業結構調整和人才培養方案調整等。

學校專業設置共分三個學部二十個專業:其中機加工部六個專業、信息部十一個專業、醫藥部三個專業。專業設置緊緊跟上產業發展步伐,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調整升級而變,圍繞企業技能型人才需要,適應市場需求,制定動態調整機制,適時進行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把原機電技術應用專業調整為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專業,新增汽車電子、社區服務與管理專業。

讓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構建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共建、共培、共管和共評。我校以2013年到2015年的國家示范校建設和之后專業建設為抓手,主動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用人需求,形成符合人才需求變化的新機制,在建立對接產業、企業、崗位的專業建設機制和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等方面取得實效,建立了行業企業和用人單位參與的專業建設組織和指導機構,并形成完善的專業調研論證和申報制度,有效實施專業建設對接產業、企業和崗位,每個專業都構建了“校企融合、教產學一體”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基于生產過程”的課程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工學結合的引導,專業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布局,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適應職業崗位變遷。培養理論扎實、技能過硬,具有較強崗位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中職學生,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廈門經濟特區產業發展和改善民生作出新的貢獻。

 

(二)教育教學改革

為了讓畢業生成為更受企業歡迎的有用人才,學校教研室、教務處組織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對公共基礎課、專業設置、師資隊伍提升、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模式、信息化教學手段、實訓基地改造和豐富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

1.公共基礎課和課程體系改革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全面改革教學內容。各專業結合學生就業的實際需要,調整專業教學內容,打破學科體系,大膽刪除陳舊、落后、理論性強、實用性差的教學內容,補充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以應用為目的,加強公共基礎課的課程標準建設。為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崗位遷移能力和終身職業發展能力,根據教育部各專業教學指導方案結合本校實際,文化課比例由原來的16%改為27%,在校學習由兩年向二年半過渡。

努力構建“職業能力本位”的專業技能課程體系。在專業技能課程設置上,努力擺脫 “學科本位”的課程設置思想的束縛,建立 “職業能力本位”的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理論脫離實際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根據職業崗位群需求,建立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開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以突出專業特色為重點,加強專業課程教學,增強學生的專業能力。對課程體系進行全方位優化組合,體現各職業群的職業特色和專業方向,課程設置與本專業職業技能鑒定的要求和企業的用人標準相統一,實現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

學校堅持以“職業導向、標準引領、項目運作、任務驅動”理念引領教學改革,促進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緊密結合、重構工學結合、素質和能力并進,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開發校本教材12本,新編實訓指導書14本,由我校教師主編的4本教材已出版,與企業合作開發精品課程6門,建成課程標準25門。

2.專業設置改革

學校發揮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依托基地實施實踐性教學,理論教學規范化,與企業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和合作發展,形成專業指導機制。指導專業設置;以面向市場,形成就業導向機制,適應區域經濟布局,合理設置專業,適應崗位變遷,合理調整專業設置。明確教研組、骨干教師任務,形成專業運作機制。圍繞專業進行課程改革,在教學中,做到學做結合,理論基礎教學所占學時比例小于實踐教學。重視專業建設研究。形成專業拓展機制,教研室及各專業教研組不斷深入職業教育專業理論的研究,促進專業建設的不斷改革和深化,切實增強中職專業的社會適應性。

專業設置結構合理,體現在:學校對所開設的20個專業都進行人才需求方面的調查研究,對專業設置進行調研論證。結合本校師資、設備條件,為適應經濟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勞動力市場變化,能適時調整專業方向,豐富專業內涵,對教學計劃進行滾動修改,主動適應市場需求。主要建設特色是:1.電子和數控專業是中央財政支持的國家級實訓基地。2.體現長短結合,以短補長;3.主干與輻射貫通,滾動發展;4.多元結合,寬窄口徑結合,可持續發展。5.校企緊密結合、深度合作。

3. 實訓基地與師資隊伍改革

(1)實訓基地改造與提升

學校將實訓基地建設與教師隊伍建設結合起來,同步推進,借助實訓基地建設提升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實訓基地建設實現“三層級”成效。一是加強實訓基地基礎建設,搭建青年教師認識型平臺。二是挖掘和完善實訓基地功能,為骨干教師搭建成長型平臺。三是加強設備改良和產品研發,為專業帶頭人搭建產學研開發平臺,開發數控機床送料機獲專利,對電子、數控、醫藥類等專業實訓室進行改造、更新,拓寬聯合辦學新路,校企共建校外實訓基地,確保學生的校內專業實踐課、校外實習和工學結合實踐環節的有效運作。

(2)“內培外引”的教資隊伍培養模式

學校堅持“內培外引”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國家、省、市各類教師培訓平臺,加大校內教師外出培訓和引進外部技術人才的工作力度,形成促進教師快速成長和吸引優秀人才的長效機制,構建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為了優化教師能力結構,學校常年聘請了30名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兼職教師比例由建設前的17%提高到現在的26%,形成了專兼結合、師德高尚、技能高強、育人高效、結構相對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4.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學校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以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為重點,進一步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原有基礎是面向職業崗位群、優化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協調發展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原則,實行專業類基礎平臺的通用化、教學內容的項目化、教學方法的理實一體化。如今更加注重了與產業結構、職業崗位和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對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和繼續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注重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

編制與職業崗位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培養目標、就業崗位和就業去向、基本能力、課程體系和實驗實訓設施要求。機加工部和信息部各專業制訂“校企融合,教產學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護理專業制訂了雙證融通、工學結合“1.5+1+0.5”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為主線,突出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實習期間引進用人單位評價機制,實習期結束后,學生需完成實習手冊,并讓企業在實習手冊上簽署考評意見。

5.信息化教學改革與教學資源建設

教學管理信息化水平躍上新臺階。班班通網絡、班班有多媒體,擁有多媒體教室98間(其中有32間改用更先進的電子白板),實訓室和機房安裝有各專業的虛擬仿真教學軟件,精品課程、教學視頻、微課和教學資源平臺,通達OA辦公系統,多媒體教學資源總量由0.142TB增加到1.02TB。

實施精品課程建設方案,建設校級精品課程;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及有關行業企業職業崗位的新要求編寫校本教材,教學資源日臻完善和豐富。

6. 教學模式改革

深化“工學結合”,進行教學模式改革。把學生理論和實踐技能的學習緊緊結合起來,學校利用多個校外實訓基地,安排不同年級的學生在不同時段到企業參加實踐,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把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重新帶回課堂加以解決,增強了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推進“小班化”和“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改革。在部分核心課程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引領教學法”、“項目教學法”,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并在各課程中廣泛應用。實施“考教分離”,通過第三方命題的方式,抽考和統考交替進行,進行教學質量的監控。目前,學校所有技能鑒定類課程都已采用了“考教分離”的教學評價改革模式,尤其是醫學類課程,根據教學大綱的核心課程要求,每學期由廈門醫高專命題,進行統考,使教學質量有了長足的提高。

建立相對獨立于理論教學的實踐教學體系,使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把能力培養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提高學生應用技能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改革傳統的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授課方式,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直觀式教學、多媒體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從職業分析入手,以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為主線,建立中職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使專業教學具有職業教育的針對性。

為了適應學生綜合發展的需要,成立了音樂社、文學社、書畫社、舞蹈社等多個學生社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社團參加活動,學校將開設的眾多選修課程的教學融入學生社團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修課程,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7.評價模式改革

學校改革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構建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讓學生參與評價,讓社會和企業等第三方參與評價,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利用課內外作業、書面測驗、網上交流等方式進行評價,實現評價方式多元化;從知識、技能和素質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實現評價內容多元化。

8.教材選用

 學校各專業的教材選用除了一些專業實踐課采用校本教材外,均采用國家規劃教材,主要是高教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另有少量機械工業出版社等,但都是國家規劃教材。

 

(三)教師培養培訓

教師隊伍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支撐,是學校中心工作運行的主體,隊伍建設是學校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為此,學校著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業務能力和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水平,不斷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培訓方式,制訂專業教師三年培訓計劃,形成培養機制,抓落實,抓考核。

學校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與成長,組建了一支59人的青年教師學習團隊,交流學習心得,邀請區內外專家開培訓講座,舉行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活動,普遍提升了年輕教師的教學設計及鋼筆字,粉筆字及板書,板圖板畫,電子白板或一體機使用,微課制作等五方面教學基本功水平。

定期組織專業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每年學校安排部分專業教師到鑫聯通汽車修配有限公司、盛之鄉溫泉度假村、嘉達興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廈門市第三醫院等企業參加生產實踐,每位文化課教師每年完成半個月下企業實踐鍛煉任務,每位專業教師每年完成一個月下企業實踐鍛煉任務。

實施教師自主發展工程,大力開展校本培訓,每位教師每年完成42課時的校本培訓任務。著重以職業教育新課程改革為契機,大力更新教師教育觀念,牢固樹立全面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教學質量觀”。學校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學習現代教育理論、訂閱專業期刊雜志、開通教研專業網址,實現資源共享,搭建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平臺。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引導他們轉變教育觀念,豐富教育理論,提高教學技能。學校還有計劃地組織校領導、教師外出參觀學習。

為促進和加快學校名師和專業帶頭人建設,促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快學校的品牌建設,學校成立名師和專業帶頭人培養工作領導小組,校長親自擔任組長,制訂具體培養制度和培養計劃,大力實施“名師培養工程”。

學校以培養骨干教師為抓手,扎扎實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通過骨干教師的培養,有力地推動學校名師工程的建設。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骨干教師充分發揮了教學示范和骨干帶頭作用。學校還邀請校外的專家學者到校開設講座,介紹職教發展形勢、職業教育特點、有效提升課堂質量及辦學管理等方面內容。這些講座對于學校如何規范教育教學管理行為,促進教師快速成長,構建校園文化具有指導性作用。

通過近兩年的重點培養,學校已經形成了一支師德高尚、教育理念先進、專業基礎知識扎實,教育教學能力強的學科專業帶頭人隊伍,在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科專業建設、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等方面發揮帶頭作用,現學校重點培養了郭巍佳等13名校級學科帶頭人,陳穩贊、葉志海等6人成長為市級骨干教師,劉力、黃賢渴老師成長為市級學科帶頭人。46名教師確定為骨干教師,各專業相繼建設成以市級學科帶頭人和校級專業帶頭人為核心的優秀教師團隊。

 

(四)規范管理情況

建機構、立制度,完善機制重保障。學校修訂了教育教學管理、師資隊伍建設、學生管理、考核評價、頂崗就業等方面的制度325個,新增制度30個,形成了《廈門市同安職業技術學校管理制度》匯編并有效運行,保障學校管理規范、高效、高質量有序推進。

學校依法治校,嚴格按照黨和政府的教育方針政策辦學,抓住職業教育的特點,嚴格內部管理,建章立制,完善機制重保障。制度引領德育人員積極主動開展學生思想教育,引導學生全面健康成長,走技術立命之路,創建區級平安先行校,實現安全有序管理;引領科研管理和管理隊伍建設、管理信息化水平等積極對接市場發展新常態,全方位開展培養藍領技術精英工作,實現教育教學等方面的有效改革;引領和鼓勵教師鉆研業務,掌握信息化教學技術,促進了教學模式改革,構建“魅力課堂、有效教學” ,實現高質量育人目標。規范財務管理和后勤管理,最大化發揮人力財力管理效能。

 

(五)德育工作情況

學校堅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開足德育課,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和文明風采活動的開展,組織社團活動、組建團組織學生會并廣泛深入開展各項活動。主要做好如下幾方面工作:

1.全員德育

 增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積極為學校的事業發展效力,人人參與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形成整體合力,促進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2.德育工作規范化常態化

分管德育副校長——學生處、團委會——專業學部德育部長——班主任三個工作管理團隊的層級管理制度;每月定期召開一次全校德育工作會議,每兩周定期召開一次主題班會,全面落實學校的德育工作。同時積極開展教師進家庭、學校領導進社區的家訪活動。

3.建立激勵機制

制定落實《班主任月工作考核管理辦法》,抓工作落實,促班級各方面的良性建設,獎勤督懶,提倡競爭,開創班級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提高德育隊伍的團體戰斗力,促進了德育隊伍的健康發展。

4.活動引路

組織“二次轉運”、“校園保潔”、“上街義診”、“法制宣傳”、“逃生演練”、“校園藝術節”“校園歌手賽”、“護士節”、“元旦匯演”、“演講比賽”、“體育節”、“讀書征文”、“文明風采競賽活動”等德育活動。

 

(六)黨建情況

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統領全局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加強黨員管理,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深化黨內教育實踐,推動學習教育向全體黨員拓展、從集中性教育活動向經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舉措。學校支部充分認識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重大意義,作為黨建工作的龍頭任務,盡好責、抓到位、見實效。

1.認真謀劃,做好學習動員

在抄寫《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黨內法規的基礎上,制定“兩學一做”學習計劃、以“正人、正字、正心”的標準抄寫黨章和做好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學習筆記,每次800字以上。

2.突出重點,扎實穩步推進

共舉行12場次學習活動,引導黨員牢記黨規黨紀,牢記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引導黨員尊崇黨章、遵守黨章、維護黨章,堅定理想信念,對黨絕對忠誠,樹立崇高道德追求,養成紀律自覺,守住為人、做事的基準和底線。

3.開展專題研討活動

以黨小組為單位開展三個主題的專題討論活動,一次組織生活會和一次民主生活會,讓全體在職黨員在教育教學工作和社會生活中起先鋒模范作用。

4.學用結合,初見成效

切實發揚好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把學習教育與鞏固拓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加強干部監督管理等結合起來,確保了學習教育抓出特色、學出成效。持之以恒糾正“四風”,抓好不嚴不實突出問題整改,切實推動黨員干部作風不斷好轉。

 

四、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開展情況和效果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生命線,校企合作的有效開展大大提高職業學校的辦學效益,能更好的為地方企業服務,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1.高度重視 積極探索

注重校企合作,積極探索頂崗實習、工學結合、工學交替的辦學途徑。學校的校企合作由校長直接領導,就業處與教務處配合實施。

2.建立合作機制

為使教學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增強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有效性,提高辦學質量,就業處進行詳細的企業調查,了解企業用工所需求的專業、數量及文化程度等;再結合學校的師資、設備,選擇合作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書、學生實習協議書,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

3.專業對接企業

根據各專業教學的特點及企業的不同情況,采用多種方式靈活進行校企合作,每個專業選擇相應的企業2-5家企業,20個專業共有86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確保每個專業都有對口企業共建校外實訓基地,確保校外實習和工學結合工作有效開展,顯著提高了辦學效益。如:機械行業方面,與百路達有限公司、廈門大金機械有限公司合作開展“數控專業”聯合辦學。與鑫聯通汽車修配有限公司合作開展“汽車維修專業”聯合辦學,電子行業方面,與廈門京東方有限公司、廈門乾照光電有限公司合作開展“電子技術專業”聯合辦學;服務業方面,與盛之鄉溫泉渡假村有限公司合作開展“旅游專業”、“烹飪專業”聯合辦學,與廈門第三醫院、廈門中醫院合作開展“護理專業”聯合辦學。

4.互惠雙嬴 資源共享

充分利用學校設備,校企共建專業實訓基地,共享校內實訓基地為教學和生產兩用途。聘請企業技術骨干來校上課,委派專業教師為企業培訓員工,鼓勵教師下企業鍛煉,實現校企資源共享。

5.校企合作效果

通過校企合作,研討確定了20個專業的專業建設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對各專業的課程體系,尤其是實踐教學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校企合作編寫校本教材12本,新建生產性實訓基地9個;安排專任教師人人下企業實踐文化課每人每年半個月,專業老師每人每年1個月,解決學生生產性實訓實習;有效提高學習崗位適應能力,畢業就業率穩定在80%以上,在成員單位就業的學生平均起薪線達到2500元;為企業職工提供職業技能鑒定每年1000人次以上;共同研發仿真教學軟件3個,共同研發數控車床送料機獲得專利1項。

 

(二)學生實習情況

學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實行“2+1”教學模式,即一、二年級在校學習,第三年參加頂崗實習,在頂崗實習中實現就業。畢業生就業方向主要為機械制造、電子制造、旅游服務行業、IT企業、大型商場、醫療衛生行業,就業率達96.5%以上。主要措施包括:

1.加強組織領導

學校成立了“學生實習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校長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各職能部門擔任領導小組成員,學部部長、班主任負責按計劃有效推進落實。

2.加大宣傳力度 增進校企互識

多方宣傳學校,廣交企業朋友,爭取更多的企業了解學校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和人才信息。熱情邀請用人單位到學校參觀指導,進行就業洽談。積極參加各級部門組織的校企對接會,主動拜訪相關企業,與企業建立用工聯系。通過定期走訪用人單位,追蹤畢業生情況,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

3.崗前培訓 增強意識

采取形式多樣的崗前培訓,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考察、崗前職業道德和就業技巧培訓、把企業培訓引入到專業教學中來等等,大大增強學生的就業水平和就業穩定性。

4.訂單培養 穩定去向

采用企業冠名班形式,學校與路達(廈門)工業有限公司、廈門大金機械有限公司、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廈門京東方電子有限公司、廈門鷺江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等多家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機制,為企業提供訂單式培養。在此基礎上,根據擇優推薦、雙向選擇等原則,為學生提供多次的就業推薦。

5.校企雙向選擇

學生實習采取學校推薦就業和學生自謀相結合的方式。學校推薦時,優先考慮畢業生專業對口,確保畢業生能學有所用,能將在校期間所學的專業知識發揮到工作崗位上。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實習推薦指導,充分調動學生家長的社會資源。鼓勵學生自主創業,鼓勵學生參加高職單招考試,進入高一級院校學習。

6.跟蹤管理,規范實習

各班都有實習指導老師,能夠保持與畢業生的聯系,定期對畢業生進行回訪,了解就業的穩定情況及專業的對口情況,及時向畢業生通報企業的用工需求,并對畢業生給予必要的就業指導。

(三)集團化辦學情況

在市政府、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積極參與職教聯盟,先后成為如下四個職教集團的成員單位:于1995年成立的廈門電子職教集團, 2009年成立的廈門商貿職教集團,2009年成立的廈門機械職教集團,2013年6月成立的廈門中高職聯盟職教集團我校參與這三個集團的集團化辦學運作,我校充分發揮了輔助作用,密切了校企合作。積極參與各職教集團的交流探討活動,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有利于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辦學機制;有利于深化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系統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共同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發展,加快職業教育辦學機制改革、促進優質資源開放共享,有利于整合多方力量。

為進一步提高職業學校的辦學質量,更好的為企業服務,我校邀請集團成員企業參與學校的教學管理、指導學校教學,于2013年5月成立了數控、電子、護理等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廣泛聽取企業意見、建議,滾動修改教學計劃,大大促進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效果明顯,提升了畢業生的專業素養,使我校和企業互惠雙嬴、得到了更多的實惠。

 

五、社會貢獻

(一)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學校構建并實施了理實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各專業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建立了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研發了與課程體系相適應的特色教材,完善了與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的評價模式,豐富了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完善了內部管理機制,獲得了科學化管理、高質量育人的實效,推行“雙證制”,為地方企業培養了有道德、有技術、會創業的中等技術人才,兩年共培養2336人,學校成為地方企業不竭的人力資源培養基地,有道是“企業活水好源頭,匯英育才勝搖籃”,畢業生在各大中型企業和醫藥衛生行業煥發出奇光異彩,學生對企業和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均達90%以上。

 

(二)社會服務

學校依托先進的教育教學設施和師資等優勢,積極開展各種社會培訓和技術服務工作,不斷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1.做好特種培訓工作

學校是福建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特種作業人員培訓資質機構,擁有開展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考證及復審的資質,常年面向同安區企業開展電工、焊工等特種作業人員培訓考證和復審。現學校擁有省安監局認可的安全培訓教師5人,注冊安全工程師2人,積極為企業提供各種安全技術咨詢和培訓服務,近三年年平均培訓人數約1000余人,為同安區安全生產做出了積極貢獻。

2.做好鄉醫培訓工作

學校是廈門市衛生局批準的鄉村醫生規范培訓教學點,目前廈門地區鄉村醫生隊伍整體素質偏低,服務質量不高,按照國家衛生部《關于落實2012年醫改任務做好農村衛生服務有關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各地要加強鄉村醫生崗位培訓,確保鄉村醫生每年接受不少于兩次免費培訓。學校充分發揮師資和設施、設備的優勢,積極按照省鄉醫培訓中心的要求,組織開展鄉村醫生理論和技能培訓工作,現同安區在冊鄉村醫生共計321人,近幾年完成培訓率均為100%,有效提升基層鄉村醫生的醫技水平,為社區醫療事業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

 

(三)對口支援

俗話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學校在謀劃自身發展的同時注重東西部對口幫扶、校際幫扶、對口扶貧等三方面對口支援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1. 東西部對口幫扶

學校不僅追求卓越,還積極開展輻射幫扶青海省西寧衛生職業學校、西安市閻良區職業技術學校,精心指導西部學校在專業建設、實訓室建設、師資隊伍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等方面工作。

2. 校際(社會)幫扶

學校指派專業骨干教師為廈門市第二外國語學校、廈門市國祺中學、廈門市東山中學、同安區第二實驗小學開學專業實踐課,利用校內實訓設備豐富的優勢為這些學校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并加以實踐指導。

學校秉持“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學校致力擁軍,為駐軍(導彈旅、導彈團、工兵團和73903部隊)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工作;“送教進監獄”,為廈門監獄服刑人員培訓技能,為重走人生路提供保障。常年為企業開展各類層次技術人員培訓,盡心盡力助推區域經濟的可持續良性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3. 對口扶貧

學校與薄弱校聯辦,結對子,精心指導福建省平和縣職業技術學校、福建省武平縣職業技術學校和集美濱海工貿學校的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和實訓室建設。搭建雙向交流平臺,分享改革成果和教學資源,派優秀教師入校進行教學示范和指導,贈送校本教材,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六、 舉辦者履職

(一)經費

同安區政府十分重視職業教育,每年都能如期、足額按政策撥付職業教育經費、生均撥款逐年提高、及時根據學校申請項目立項投入。

1. 加強財務管理,進一步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規范資金收支手續。合理安排和使用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7月份接受區財政局、教育局聯合審計,受到好評。

2.樹立服務意識,主動作為,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規范采購、驗收和報銷等三個工作流程,建立總務科、學校擴建工程(三期)工作微信群,及時拍照匯報,反饋掌握科室工作和擴建工程工作狀態。

3.加強食堂、超市管理,做好量化考核。積極創建食品安全單位,改善師生生活,受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好評,并做經驗介紹。

4.嚴格執行預算,落實政策性經費。2016年學校按政策落實國家助學金51.66萬元、教育費附加1128萬元、生均公用經費910元/人、免學費補助2600元/人等資金。均已撥款到位。立項投資3000萬元建設教學樓和宿舍樓各1棟,今年已到位750元,不斷改善辦學條件,促進學校發展。

5、2016年11月14日廈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廈門市財政局和廈門市教育局三部門聯合下文關于規范職業培訓評審鑒定勞務費執行標準的通知,破解職業培訓遇到的難題,讓我校能夠更好地為地方企業職工提供技術培訓,促進企業的發展。

(二)政策措施

《教育規劃綱要》規定:“政府及其部門要樹立服務意識,改進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減少和規范對學校的行政審批事項,依法保障學校充分行使辦學自主權。” ,我校隸屬同安區教育局主管,地方政府和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充分發揮服務和保障職能,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能依據學校的辦學和發展需要的申請,在招生、就業,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教學,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開展對境外科技文化交流,進行內部機構設置、評聘教師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和調整津貼和工資分配,財產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簡政放權、簡化學校申請審批手續,充分發揮學校的辦學自主權。

廈門市同安區教育局向中共廈門市同安區委機構編制委員會上報《關于部分學校加掛牌子與職能調整的請示》。根據《福建省“教育強縣”評估標準(暫行)》、《省教育廳、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人社廳關于推進縣級職教中心標準化建設的通知》(閩教職成[2011]12號)、《福建省教育廳關于印發福建省縣級職教中心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閩教職成[2011]23號)等文件精神,為理順關系,決定給予廈門市同安職業技術學校加掛“廈門市同安區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的牌子,主要職能為“以學歷教育為主、短期培訓班為輔”。廈門市洪塘中學不再加掛“廈門市同安區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的牌子,不再承擔相應的職能。

每個新學年招生工作結束,區教育局聯合區編辦和財政局,根據動態管理、每年逐校核編的原則,按照廈委編[2008]73號文件,下校認真及時地做好核定教職工編制工作,中職校按1:12.5加0.3/班的額度計算,核定學校編制數,不足部分允許學校通過招聘合同制教師的方式給予補充,財政按每人6萬元撥付。

根據《教育部關于印發〈職業教育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職成[2015]7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市教育局制定了《廈門市〈職業教育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實施方案》,學校相應制訂行動計劃,并報告落實《廈門市〈職業教育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實施方案》和規范管理的總結材料。學校依據區教育局關于教育強區的文件部署,落實提升學校辦學水平指導意見,落實區政府關于職教辦學指導意見:立足地方經濟發展,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

 

七、特色創新

(一)引企入校,共育人才――數控技術應用重點專業建設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學校在創建國家示范校的數控專業建設中積極引企入校,共育人才,是成功的典型案例。為了解決數控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主要采取引入企業生產線、師資、設備、教研平臺、教學軟件和企業文化等做法;做好組織、制度、經費和考評等四方面的條件保障;體現了實踐教學情境、校企合作形式,、教學內容對接、 校企運行機制和德育工作內涵等五個創新亮點;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崗位能力。取得了創新人培模式 ,提高培養質量;共享資源優勢 ,實現互惠雙贏;增強適應能力,提高專業聲譽;共搭交流平臺 ,深化產研工作;實踐成效顯著, 具有推廣價值等五方面的成效。

 

(二)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方式,全面提升教學質量――護理專業建設典型案例

競賽出壓力,壓力出動力,動力出成績。通過參加或承辦國家級、省、市級技能競賽,可以檢驗學校的辦學水平和學生在校學習水平。競賽輔導的一些心得、想法和實踐過程,結合臨床要求,以競賽規程為標準,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內容中,以此來進行教學和考核,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能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也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促進實踐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的改革,讓“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手段多樣化,還可錘煉教師,鑄就優秀實訓帶教團隊,教師團隊的整體素質明顯提升。從而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方式,是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八、主要問題和改進措施

(一)人才培養中存在問題與原因分析

1.專業設置過于陳舊,添置新專業政策不夠靈活,有些以往熱門專業逐漸遁入冷門專業,缺少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關、相適應的專業,申報新專業門檻高,想添置新專業難度大。

2.教師隊伍以及傳統教學方法存在弊端,老教師轉崗難,難以適應新專業的業務要求,高端新設備和仿真軟件不能嫻熟應用,利用率偏低,實訓課師生比和生均崗位數偏低,傳授效率低。

3.課程體系不盡合理。有意向參加高職單招考試的需增加文化課比例,否則需適當增加專業實踐課比例,一個專業一套課程體系難以滿足多方去向的人才需求。

4.缺乏人才成才的評價機制。學生評價大多以在校學業成績和學習生活表現為主,弱化實習期間的跟蹤管理和用人單位的考核評價,醫藥類專業有比較全面的質量評價體系。

5.校企合作。僅限于少數的幾家企業,沒有在區域相關企業中形成最廣泛的校企聯盟,會造成幾屆后合作企業人才需求過剩,沒合作的企業用工緊缺。

 

(二)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

1. 改革傳統教育模式,構建新的人才培養體系,適時調整專業拓展方向,朝原專業相近的專業方向過渡發展,充分利用原有師資與設備資源。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有利于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按規定落實教師下企業實踐活動,與新設備、新工藝與時俱進。政府給力,為我們搭橋,打通教師下企業實踐的通道,并納入繼續教育范疇,讓教師更自覺自愿下企業。

3.加強專業建設,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實現人才培養對接用人需求,專業對接企業,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

4.改革評價體系,構建學校、社會、企業三方面共同評價的質量監控體系,重點是加強實習期間的考核與管理,校企共同制定評價標準、共同考核。

5.在校企合作實施過程中應不斷拓寬合作廣度,不斷拓展共建企業,不斷解決后續出現的新問題,拓寬人才培養的服務領域。進一步發揮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功能,打開校企合作的通道,實現優勢互補、互惠雙贏,為地方經濟發展發揮校企合作功能最大化。努力探索一條使職業學校成為既是學校又是企業的生產型學校,使企業成為既是學校又是企業的學習型企業的新路。

 

九、其他

1.2015年師生技能競賽獲獎情況:楊鴻女老師獲全國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大賽(教育部主辦)一等獎;楊鴻女老師獲福建省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大賽二等獎;學生參加專業技能有張佳彬同學獲國賽三等獎、獲省賽三等獎。

2.2016年師生技能競賽獲獎情況:蘇碧玲、莊鷺花、林琪淵三位老師參加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教育部主辦)榮獲二等獎;蘇碧玲和楊鴻女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教師微課大賽(中國職教學會主辦)分別榮獲一等獎和二等獎;學生參加專業技能有張惠斌、黃潔穎、張佳彬等三人獲國賽三等獎;張惠斌、黃慧、張佳彬等三人獲省賽三等獎。在備戰省賽國賽的市賽中:有2人獲一等獎,4人獲二等獎,20人獲三等獎,有4人取得省賽國賽資格。學生女子啦啦操健美隊取得第五屆全國啦啦操健美隊大賽特等獎兩個,一等獎一個。學校獲得中職生全國“文明風采”大賽最佳組織獎。

同城中考

更多+

常見問答

更多+
  • 廈門綜合高中班好還是私立高中好?

    在福建,特別是廈門地區,家長們經常面臨一個重要的選擇:是選擇綜合高中班還是私立高中?這兩者各有千秋,選擇的關鍵在于理解各

  • 廈門綜合高中班值不值得報?

    在當前教育多元化的背景下,廈門作為福建省的教育重鎮,不斷探索創新教育模式,其中綜合高中班的試點便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舉措。面

  • 在廈門3+4中本貫通是什么?

    在廈門乃至福建的教育體系中,近年來出現了一個新的升學模式——“3+4中本貫通”。這一模式不僅為初中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升學

  • 在廈門3+4中本貫通好不好?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福建省推出了一系列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中職本科“3+4”貫通培養試點項目備受矚目。這

  • 廈門綜合高中班錄取分數線多少?

    隨著2024年福建省高中招生錄取工作的逐步推進,各地的錄取分數線也隨之揭曉。在福建眾多城市中,廈門作為一座教育資源豐富的

在線報名

* 報名院校:
* 學生姓名:
出生年月:
微信/QQ:
學生性別:
* 畢業院校:
* 聯系方式:
戶籍省市:
備注信息:
福建中考網

賬號密碼登錄

注冊
其他登錄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湖县| 涿鹿县| 读书| 新乡县| 同德县| 黄龙县| 陵水| 应用必备| 柏乡县| 东光县| 云龙县| 墨竹工卡县| 华池县| 盐源县| 万安县| 山东省| 手游| 德阳市| 上犹县| 台州市| 吴江市| 临夏县| 九江县| 西青区| 安多县| 枣庄市| 体育| 万源市| 汪清县| 浏阳市| 墨江| 石门县| 五寨县| 什邡市| 永宁县| 鹤山市| 泽州县| 湘阴县| 体育| 嘉定区| 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