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縣龍宇中學簡介
2020-10-19
長汀龍宇中學創辦于2004年,是一所經龍巖市教育局批準、福建省教育廳登記注冊的全日制民辦中學。設有初中部、高中部,現共計42個班,學生2100多人。2009年12月被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中國民辦教育協會中小學專業委員會評為“全國優秀民辦中小學”。2010年11月被中共長汀縣委、長汀縣人民政府授予 “文明學校”稱號。2010年12月被福建省教育系統關工委授予感恩老師主題教育活動“組織獎”。 2011年3月被長汀縣教育局、綜治辦、公安局評為2010年度學校安全穩定工作“先進單位”。
我校初中生源整體素質處于中等水平,高中生源整體素質偏低,屬于三級達標校以下的水平,因此在生源整體較差的情況下,給教育教學帶來很大困難。但在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今天,我校踐行“愛護每個孩子,對每個家庭負責;教好每個學生,對整個社會負責”的辦學理念,滿足家長和孩子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我校努力成為教育改革新力量,并取得優秀成績。
一、注重德育實效,拓展德育工作新途徑
學校德育工作以校訓“知書達理,日進有功”為立足點,堅持科學發展觀,結合當代青少年身心特點,進一步拓展德育工作新途徑,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幾年來,我校以《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問題的決議》為指導,創“文明年級、文明班級、文明宿舍、文明學生”的活動為載體,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目標,不斷地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學校鼓勵每個學生經過自身的努力,積極向上,嘗試成功,體現自身的價值,為提高全面素質奠定基礎。政治處、團委加強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在學生中樹立“做文明人辦文明事”,“校園是我家、愛護靠大家”的思想,每學期均評選出一批三好學生和文明班級。抓好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結合工作,使學生在校能遵守規章制度、在社會遵守社會公德,富有愛心,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幾年來我校“愛心基金”師生共捐款八萬多元,2008年向四川汶川地震災區捐款68300多元。學生在一次次愛心行動中,培育了一顆感恩的心。
二、教學質量的永恒追求:低進中出,中進高出,高進優出
我校立足學生實際,借鑒先進經驗,以提高課堂效率為目標,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構建適合我校實際的新型教育教學和管理模式。初中實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教學管理模式,高中堅持“文化基礎+特長發展”的教學管理模式,從成績較弱的抓起,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品嘗成功的喜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展,實現自己的學習理想。
初中:2008年中考,考入一級、二級達標中學長汀一中、二中人數達272人,上線比例達61.68%;2009年中考,考入長汀一中、二中人數達360人,上線比例達70.04%;2010年中考,考入長汀一中、二中人數達274人,上線比例達71.27%。近三年,考入長汀一中總數達314人,其中李夢嬌同學參加龍巖一中保送考試取得長汀縣第一名。
高中:2008年高考實現了“開門紅”,本、專科以上升學率達75.77%,其中本科上線率為21.77%;2009年高考本、專科以上升學率達95%,其中本科上線率為44.3%; 2010年高考本、專科以上升學率達98%,其中本科上線率為43.1%。近三年高考,我校成為福建龍巖市民辦中學上線人數最多的一所學校。
三、在全面發展中特色發展:彰顯個性、體驗成功
學校為培養中學生學科知識的興趣,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科興趣小組,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培養興趣。2009年曾繁福同學參加全國高中生物知識競賽獲龍巖市一等獎;2009年第十九屆全國初中應用物理知識競賽中梁澤輝等15位同學榮獲龍巖市一、二等獎;2009年全國數學競賽中,包文倩等19位同學分別榮獲龍巖市一、二、三等獎;2009年龍巖市中學生作文大獎賽有25人分別榮獲龍巖市一、二、三等獎。戴夢妍、藍藝彬、陳佳敏等三位同學獲得龍巖市英語演講比賽一等獎。
2010年鄭宇航、黃康生等9人次分別榮獲得物理、數學競賽龍巖市一、二等獎;2010年福建省教育系統關工委組織“感恩老師”主題征文比賽,我校賴騰芳、高阿華等同學獲省一等獎,周海燕、涂添招、張琳瑋、賴健健、曾碧瑤、李海霞等同學獲省二等獎,劉學通、雷京華、羅金蓮、涂小麗、涂一琦、池巧珍、郭文強等同學獲省三等獎,胡麗華、胡雪梅、賴小珍等22位同學分別榮獲省優秀獎,同時我校榮獲省優秀組織獎。
2011年3月,李長林、林燕等15位同學參加長汀縣第三屆中學生歷史社會調查評比,分別榮獲縣一、二、三等獎;2011年4月王悅蓉、陳辛鑌、湯任飛、張養明等同學參加全國數學競賽分別榮獲市級二、三等獎。2011年4月,在第二十一屆全國初中物理知識應用競賽中,我校肖懿韜同學榮獲(長汀縣第一名)、吳星辰等同學獲龍巖市一等獎,鄭宇和雷漢躍同學榮獲龍巖市二等獎,劉奎銘、陳奕先和蘭梓鋒等同學榮獲龍巖市三等獎。
四、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2010年秋,深入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從七年級開始增設了“書法課”、“古箏課”、“笛子課”等。要求男同學選學笛子,女同學選學古箏,在校初中生每人掌握一門樂器。平時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一年一屆的校運會、文藝匯演、經典閱讀節、英語節、書畫展、特長生成果展、探尋古老汀州客家史、重訪長汀紅色足跡、走進“騰飛工業園”……各種文體藝及社會實踐活動異彩紛呈,學生在高雅的藝術文化熏陶中,不斷提高道德修養,使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長、學有所成,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高中特長生(體育、音樂、美術),2010年參加高考專業考試:8名音樂特長生有7名上專業線;43名美術特長生有40人上了專業線;6名體育特長生有5人通過專業線。2011年高中74名音樂、美術特長生,參加福建省普通高校專業測試,成績全部達到專業本科線以上。17名體育特長生現預計有15名可達專業本科線。
五、班主任與學生“同吃同住”,封閉式管理,人性化關懷
我校住校生占學生總數的80%以上,大多學生是留守孩子,周末不回家,學校科學指導周末生活,免費輔導功課。并采用“同吃同住”的生活管理模式。
“同吃同住”是我校規范管理、關愛學生的舉措之一。同吃,就是班主任一日三餐與學生一起在學校食堂吃飯,便于了解學生伙食及食堂管理情況;同住,就是要求班主任住在學校,并安排班主任住在學生宿舍旁的宿舍,便于生活管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吃同住”,既要求嚴格管理但又充滿人性化關懷,使班主任走近了學生,更貼心照顧學生的飲食起居,更好地維護紀律與安全。它能讓班主任成為學生生活、學習的導師和人生的規劃師,成為家長們引領孩子健康成長的得力助手。“同吃同住”的生活管理模式使學校滿足了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需求,受到家長和孩子的普遍歡迎。
六、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
教師是教育的支柱,教師發展的水平,決定著教育發展的水平。學校實現教育公平,關鍵在于清除教育過程內部的不公平,這就必須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質出發,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
首先,加強師德教育,提高教師的政治素質。要求教師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愛崗敬業,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嚴于律己,為人師表。
其次,加強校本培訓,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組織新教師培訓,重點培養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以帶動整個教師隊伍水平的提高。
再次,營造寬松的教學科研環境,使人才脫穎而出。學校創造條件,加大投入,尊重教師的創造性,現有一批教師脫穎而出:2006年,江德華老師獲得福建省青年物理教師課堂教學比賽省一等獎;2007年,修海春老師獲得福建省英語教師課堂教學比賽省一等獎;2008年,林海老師獲龍巖市政治科優質課評比一等獎;張發春老師獲龍巖市(2004-2007)初中課程改革先進工作者稱號。2010年,修海春老師成為龍巖市英語科名師工作室核心成員。2010年我校研究三年的市級課題《初高中銜接研究》經龍巖市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驗收,成功結題。
七、為普通百姓服務、幫助政府解決了撤點并校中的困難、為我縣教育改革發展增添了力量
1、收費低,滿足了普通老百姓接受優質教育的愿望。
2004年開辦時僅收學費2200元/年、生,收費雖然逐年有所提高,但至今仍屬于全區全省明顯低收學費的民辦中學,普通家庭,特別是外出務工的百姓能夠承受。學校設施、設備較好,教師負責,管理規范,既滿足了普通百姓選擇優質教育的愿望,又緩解了城區中學招生的壓力。
2、辦學負責,解決了外出務工人員家庭的后顧之憂。
學校因外出務工人員子女較多,住校生占學生總數的80%以上,學校采取封閉式管理,班主任跟學生同吃同住,保安、生管人員晝夜輪崗,家長普遍放心滿意。
3、分政府之憂,幫助政府解決了撤點并校中的困難,做到群眾滿意,政府放心。
2008年,我縣面臨“雙高普九”驗收的緊迫任務。而鐵長、南巖兩所中學辦學條件不達標,即使投入大量資金,“雙高普九”的辦學條件達標了,因學生數偏少,導致浪費。為此,政府計劃將南巖中學、鐵長中學學生并至臨近鄉鎮中學。但是,此計劃因當地百姓反映強烈,不肯配合而無法實施。我校適時主動表態,愿意為政府分憂。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和省有關文件精神,縣政府委托我校承擔鐵長、南巖兩地初中義務教育任務,并由教育局與我校簽訂“委托辦學協議”。至此,流失在外地的鐵長、南巖戶籍的學生全部到我校就讀,確保我縣“雙高普九”驗收勝利通過,做到了學生樂意,家長滿意,政府放心。第二年我校又接收了庵杰中學的義務教育學生到校就學。
遵照委培協議,政府只承擔編內教師工資(含四金)和生均公用經費。就當時我校的收費標準,每接收一個公辦班,我校就要減收七萬元左右,但體諒財政困難,將此舉作為我校對政府的感恩,對社會的回報。在負債辦學的困境下,自籌近百萬元,增建了教室、學生宿舍,添置了多媒體設備、電腦和實驗儀器;忠實履行了《委培協議》,努力辦好公辦班,使三校辦學成果獲得了歷史上的長足進步,取得了家長和社會的贊譽,也成為了我校辦學的一個亮點。根據《委托辦學協議》,三年期滿后甲、乙雙方視情續訂協議,我校樂意繼續承擔委托辦學任務,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我縣教育體制改革的這一成果,為我縣教育改革發展增添力量。
總之,辦學路上“莫道今年春來早,明年春色倍還人”。相信學校的明天更美好,教育改革的春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