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不比教授“矮”
2017-12-01
春節前夕,青島市委市政府作出決定:授予許振超等7名一線技術工人“拔尖人才”稱號,并與同時獲得這一稱號的143位名教授、名專家、名醫生等高級知識分子享受同等待遇。連續兩屆獲此稱號者,還將被授予“資深專家”稱號。
授予工人“拔尖人才”、“資深專家”,像尊重名教授、名專家一樣尊重工人。青島市的這一舉措,改變了以往從知識分子群體中選拔拔尖人才的慣例,對于破除傳統的人才觀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市場經濟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才的競爭。但長期以來,由于在人才觀念上存在著嚴重的偏差,不少人總把學歷文憑、專業職稱與人才劃等號,認為學歷文憑高、專業職稱高就是高層次人才。一些單位用人重學歷、輕技能,動輒非本科不用,有的甚至非碩士、博士不用。一些家長在孩子升學上,抱住大學不放,不屑技工類學校,認為當工人技術能力再強也成不了才。這種觀念,必然導致我國工人隊伍出現“技術斷層”,工廠出現“技工荒”。去年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工業圈許多工廠招不到技術工人,上海某單位甚至開出40萬的年薪,聘請日本技工來滬打工,就是一個佐證。
人才是什么?人才就是有才識和學問的人。才識指的是才能和見識,學問指的是知識,人才的基本標志即知識和能力。有學歷文憑不等于有知識,有知識也不等于有能力。如今高學歷低能力的人比比皆是。技能的含義是運用知識和經驗執行一定活動的能力,雖不等同于知識,卻以知識的獲取為前提,否則就談不上對知識的運用。反過來說,知識的價值最終要靠技能來實現。在我國工人大軍中,許多人立足本職,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他們沒有文憑、職稱,照樣做出了驚人的業績。如創造世界航運界集裝箱裝卸紀錄的青島港集裝箱碼頭技師許振超,靠自學獲得56項技術創新成果、創造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的鞍鋼化工總廠工人李晏安等,我們有什么理由將他們排斥在人才之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和全球競爭的日益加劇,技術工人的價值越來越顯得重要。國外發達國家高級技工占技工總數的30%至35%,而我國高級技工總數還占不到5%。這已成為制約我國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瓶頸。要改變這種現狀,最根本的就是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把培養和造就高技能的工人提高到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從政策上為高技能工人的脫穎而出創造有利條件,努力營造尊重技術工人、尊重工人的社會氛圍,讓技術工人享有公平的待遇。
這正是青島市授予技術工人“拔尖人才”稱號的示范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