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時期謹防“心理流感”
近期一些國家發生了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已成為全球高度關注的公共衛生事件。隨著各類媒體有關甲型H1N1流感報道的增加和全社會對甲型H1N1流感的高度關注,一些人的情緒也在隨之發生著變化,尤其是曾經有過疑病癥的人。
記得SARS期間,曾出現許多非典恐懼癥、疑病癥患者;禽流感出現后,又有人懷疑自己染上禽流感,肺炎康復后仍不敢出院,失眠煩躁。有人到過疫區,回家后老是感到身體不適,醫院檢查體溫、胸片和血常規結果均正常,但仍然憂心忡忡,一天之內到醫院檢查好幾次……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樣的恐慌是公眾缺乏安全感。通常,人們總是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緩解心中的不安全感。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制還有待完善,人們沒有足夠的應付災難或疾病的信心。面對傳染病突然襲來,人們不僅有對疾病本身的恐懼,還包含了對一些不確定性的憂慮:比如生病了怎么辦?會因此而被人歧視嗎?傳染給了家人怎么辦?在這些因素的壓力下,人容易變得脆弱,會在心理上形成更大的擔憂和更強烈的恐懼感。
面對危險時出現一定程度的擔心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但是過度恐慌,過度夸大流感的實際危險性,整日惶恐不安,忙于用各種手段預防流感,影響社會生活,加重心理負擔,精神焦躁不安,反而不利于預防流感,甚至于出現一些“心理流感”類癥狀。
科學證明,負面情緒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負面情緒包括:焦慮、抑郁、無助、恐懼、怨恨。所以對抗流感,我們應盡量保持樂觀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那么面對甲型H1N1流感,我們該怎樣保持良好的心態呢?
1、掌握正確的信息,了解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識:出現心理反應在一定程度上與對甲型H1N1流感缺乏正確了解有關。大家一定要通過正規媒體如電視、報紙、電臺和互聯網等掌握甲型H1N1流感的疫情信息和防治知識,要知道甲型H1N1流感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千萬不要輕信傳言。我們只要對甲型H1N1流感心中有底了,就不會驚慌失措。
2、正確對待心理反應:部分人出現恐慌、焦慮、不敢出門、失眠等心理反應大多是屬于正常現象,隨著對疫情的了解和自我調節,絕大多數人癥狀都會漸漸消失,因此,用不著擔心害怕精神會不正常;要明白恐慌、焦慮等情緒反應并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也不是自己膽小、意志不堅強的表現,要善于接納自己的情緒,不要刻意去克制。
3、學會傾訴:不要隱瞞感覺,要試著把感受到的情緒情感說出來,并且讓鄰居、朋友、家人和孩子一起分擔并盡量多地去尋求他們給予自己的情感支持;不要因為不好意思或忌諱,而逃避和別人談論的機會,要讓別人有機會了解自己;別忘記周圍很多人也有同樣的情緒反應,試著與他們談談,這樣能使自己的情緒反應很快平靜下來。
4、維持正常工作和生活,多參加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在疫情允許做好防護的情況下,要盡量維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該學習就學習,該工作就工作,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多與別人交流,相互鼓勵,積極尋求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多參加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這樣生活就會充實,不會使自己感到孤立無援,使自己盡快從恐慌焦慮中恢復過來。
5、避免不良應對方式:不要采取否認、回避、過分依賴他人、指責抱怨、吸煙酗酒、轉移情緒等不良應對方式。更不要采取沖動傷人、自傷自殺等行為。接納我們可能出現的恐懼感和緊張情緒,放松心情,當我們不去排斥的時候,這些情緒也就會減輕。
總之,適度的緊張對健康有利,但心理負擔過重,反而會使自己抵御侵害能力下降。要消除恐懼感,保持良好精神狀態,全社會營造一個健康的心理衛生環境,莫讓甲型H1N1流感成為心理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