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操视频,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黑桃tnvm3u8官网,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2021

歡迎來到福建中考信息咨詢平臺——福建中考網
首頁 > 高陂中學 > 學校簡介

學校簡介

高陂中學簡介

2020-10-20

高陂中學創辦于1942年,由原來的道山書院改名為“太平初中”;1951年后,學校先后更名為“豐平初中”、“永定三中”、“永定四中”;1971年初,學校定名為“永定縣高陂中學”,并開始興辦高中;1984年改辦職業高中;1999年復辦高中;2007年8月,高陂中學高分通過了省“三級達標學校”驗收。高陂中學現有教學班34個,學生1606人,教職員工208人。

高陂中學地處龍巖市經濟開發區高新園區,福建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高陂鎮集鎮中心,交通便利,占地面積五萬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二萬六千多平方米。她坐落在風景如畫的筆架山下,三面環山,綠樹茵茵,環境優美,是莘莘學子求知治學的理想場所。

建校以來,高陂中學歷經風雨,幾多坎坷,但始終以“播撒真知、傳承文明、樹德育才、科教興國”為己任,一路奮進,一路拼搏,曾經創造了閩西教育的“四中經典”,鑄就了“高陂教育現象”,成為龍巖市影響較大、獨具特色的農村完中;學校共培養了兩萬多名初、高中畢業生,造就了以陳榮書為代表的政界精英,以賴銘傳為代表的軍中驕子,以張勝友為代表的文學名流,以王椿鏞為代表的科技專家,以陳景河為代表的商界驕子,以及一大批活躍在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為經濟社會的發展乃至國家建設、民族振興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學校以高新園區和高陂小城鎮試點鎮建設為有利契機,認真總結辦學經驗,傳承優良校風,扎實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全校師生團結一心,奮力拼搏,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學校正朝著創建省一流示范性高中的辦學目標邁進!

辦學理念:堅持全面發展 培養特色人才

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校 訓:惟勤惟嚴 至諧至善

校 風:團結進取 求實創新

教 風:博學慎思 樹德育才

學 風:勤學樂學 礪志篤行

上篇 晚清時期

從1901年起至1911年一共10年,是學校的初創時期,經歷了私塾、公立“仰文學堂”和高陂鎮立第一小學三個階段,歷任校長為:黃伍樓、丘銘光、張文華。

1901年,陂寨圩場黃氏祠堂里起辦了私塾(原址,在今科學館坎下),塾師是晚清庠生黃伍樓,黃先生是大埔縣高陂鄉黃塘村人,在邑中為飽學之士,享有很高聲望。

舊時私塾,主課共開設“讀經”、“算學”兩大類課程。讀經課主要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增廣賢文、學經、詩經、此外還練寫毛筆字;算學課學加減乘除低籌數學,學打算盤。副課有唱歌、畫畫、打健身拳:唱歌課教中國民間俗黍的“溜工尺”,畫畫主要畫實物,有時也室外寫生畫村居民舍,山水花鳥;健身拳主要學打本地民間較為流行的雜家拳。

正值清政府為穩定政局推行“新政”,教育“改革”兩大措施中,首條便是“廢八股,廢科舉,令各省設立學堂”。黃先生教學之余,四處尋訪能授新課之師,歷經三載,新課終于開齊,自此求學者逐年增多,為解決校舍問題,啟用了高陂、桃源兩社的文昌祠廟。新開設的主課計有國文數學、歷史、地理、動植物、音樂、美術、體育。附近民眾稱學校教唱“多來米發梭”為“唱洋歌”,稱學生做的課間操為“做洋操”,對新課倍感新奇。

1905年,學校向清政府申請辦成公立學堂,因文昌祠里有堂名為“仰文堂”,便以堂名為校名,稱為高陂區立“仰文學堂”。1906年,清政府派員核查后見條件具備予以批準。黃伍樓為首任校長,共有教員6人。文昌祠里,有一正二堂二橫土木結構的瓦頂平房,上下堂及二橫之間有寬闊院地,占地面積378平方米。學校還根據陂寨嶺的地形特點,構設了兩扇木質大門開啟的校門,半月形的校門坪,十七級的寬石階,與入桃源的大路相接,這種整肅大方的格局一直延用到八十年代初期,才為更有氣勢的四層教學大樓所替代。

第二任校長是晚清庠生、韓山師院畢業的丘銘光。

1908年,張文華接任校長。張文華又名張琨階,是晚清廩生,學識淵博,治學謹嚴。時高陂地區學子紛紛來校求學,每日晨昏,校外樹下、竹林中,隨處可聞瑯瑯書聲。學生之中,古野鄉趙公武、高陂鄉劉起時,后來均成為國民革命軍將領,在抗日戰爭中為國家為民族作出了貢獻。此外,兩位校友在長時期內還為母校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趙公武還出巨資為張老先生出版了文集《享帚集》。

1910年,學校經歷了辦學以來的首次挫折。當時清政府強令各鄉編訂門牌,部分群眾誤認為此舉便是要抽人頭稅了,而抽到的稅金就是給仰文學堂作辦學經費的,于是以訛傳訛,怨聲四起,激憤之余,將學校教具、圖書,都扔進火堆中燒光了。學校被迫停課兩個多月。校長張文華,校董羅云石、劉稷生等,堅韌不拔地做了大量的解釋工作,鄉民醒悟后,賠償了損失,學校迅即復辦,并奉令改名為高陂鎮立第一小學。

中篇 民國時期

1914年,丘銘光重任校長。1916年至1922年,張熙載當了6年校長,是晚清民國時期連續任職最長的校長。這段時間,學校規模得到了較大的擴展。1918年,學校改編為大埔縣立第九區第一高等小學。1921年,學生人數激增,原有校舍不能容納,通過募捐,學校購得仰文堂后的群眾用地,加上黃炳文、黃深文昆仲捐贈的魁星閣背左側的土地,建筑了兩層新樓房,稱為仰文第二校舍(后稱中院,1989 年“改危”時拆除)。校門外拓寬了運動場,是湖寮龍崗人丘秋輪父子及其他熱心教育人士丘壽文、丘文階、丘禮度、丘禮慎捐贈的。此外,還派丘銘光赴上海采購理化儀器、圖書。1918年畢業的學生之中,古野鄉賀遵道,后來成了中共東江特委常委、廣東省委巡視員,為革命事業英勇就義時,年僅31歲。

進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全國教育會倡行普通話,并且公布了漢語注音字母方案,還在上海設立了“國語專校”,教授注音字母。1922年,該校教員劉象爻等人受高陂區教育會派遣,赴上海學習,學成回來后,利用暑假集中全區小學國文教員進行培訓。當年秋季開始,全區小學初年級一律采用新編國語課本,教習注音字母。此后,全區小學畢業生均能講一口標準的、流利的普通話。全縣各區于是爭來高陂區聘請國文教員,普通話教學在全縣蔚然成風。那時期全縣國語教育迅速普及和發達,同我們學校首開先聲是密不可分的。

當時,教育部頒行新學制,小學學年縮短,中學學年展長。而高陂地方遼闊,學生眾多,非籌辦一所初級中學不足以資造就,以丘啟明、李達瀛、廖欣琴、劉竹巖、黃奮初、郭楨生 6 人組成的籌辦初中董事會,召集鎮內紳耆開會討論,公決由區內豬屠、煙絲、防務經費各加征一成,作為開辦費。1923年10月22 日,縣公署復文照準,校名改稱為高陂初級中學。

第二階段 初級中學、簡易師范階段(1924 — 1944年)

學校增辦初中后,仍附設高等小學,廖國礎為校長。1924年4 6日,大埔縣公署46號指令刊用“大埔縣第九區立初級中學”校印。鑒于辦學經費緊缺,學校召集區內紳董磋商,議定仿照各處學校征收戲厘附加捐辦法,凡區內各鄉酬神宴會,每演人戲一天,除正餉并本縣教育局經費外,附加該校報效學費二元,木戲一元,每年約可收百多元。4 月 29 日,縣公署發布了征收戲厘附加費布告。

此時正值北伐戰爭時期,廣東作為革命策源地,各地師生思想激進,陂中也成了中國共產黨建立大埔縣第一個黨組織的理想溫床。1925 年夏,中共廣東區委派本縣大埔角人賴釋然來陂,與學校學生會主席廖仲達、副主席張拱南、女學生郭才,市小女教師陳井(又名紫英)等人,在校外竹林中秘密成立了黨小組,廖仲達任黨小組長,并迅速在學校師生及店員工人中發展了 23 名黨員,創建了大埔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仰文中學黨支部,廖仲達選任為黨支部書記。教師中發展的黨員有:陳用光、李沙蒂、謝天放、何德常(大麻南坑人);學生中發展的黨員有:錢干城(湖寮高道 人)、劉東光、黃良海(三河匯城人)、劉永清、劉象服、徐加詩、黃海波(光德澄坑人)、廖秀潘、趙迪生(古野人)、羅恒輝(古野培美人)、羅素香(女、古野培美人)、蔡淡香(女,洲瑞赤水人)、李樹杞、羅理實(又名天真)、張燮仁、李孔光(古野鶴山人);店員中發展的黨員有:張光韜(古野人)、張斯武(又名里夫,古野培美人),賀或道 (古野黨溪人)。不久,中共大埔縣委成立,組建了農軍,為策應“八一”起義軍于1927年9月由閩入粵,建立大埔縣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作了組織準備。這時期的學生之中,古野鄉李明光、羅欣然,后來成為中共閩粵贛省委、東江蘇維埃政府及紅十一軍的重要領導人。他們為革命壯烈犧牲時,均年僅28歲。

1926 年,學校改稱為大埔縣立第三初級中學。當年學生已逾 200 名,學校預算費用不敷二千多元。2 月間,校董會議定由豬屠捐、乳豬捐解決。4 月 3 日,縣下令照準。

夏,為解決學生日漸增多、校舍不能容納的問題,廖國礎與校董主任丘啟明不辭艱辛、漂洋過海,前往南洋,募得國幣 5000 多元。回校后,購得民房一所(后拆建為西院),暫作宿舍。

此外,校董張淑文、劉象爻、廖德生、蔡拱垣、吳公衡及校長廖國礎,根據當年春東江各屬行政會議精神,報縣批準將作為舊歷正月二十一日祀文昌之用的仰文堂3間嘗店租金100元,撥為本區初中經費。8月8 日,縣下文照準并發了相關布告。當月,增李愚恍、李晴汀、廖欣琴、郭瘦真4人為校董。校董會及校長廖國礎,報縣請撥校后五顯帝宮及私人埔荒地,作為擴建第四校舍(后稱南院)之用。9月5 日,縣下文照準并隨發了布告。征地時,仍有少許鄉民以保守業權為詞與學校發生糾紛,經丘銘光、丘壽民出面調解、平息,南院得以順利動工興建。

10月,校長廖國礎投筆從戎,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師生們為其壯行,依依惜別。劉象爻接任了校長。

1928 年 1 月 1 日,中共大埔縣委率15團二營及嶺南工會、高陂學聯成員和高陂附近農民武裝共500多人,舉行了高陂暴動,攻下國民黨區署,建立了區人民政府。國民政府從潮汕調兵前來鎮壓,戰亂將至,學校生員紛紛離校散去,停辦了一年多。這是陂中辦學史上的第二次重大挫折。危急關頭,校董李愚恍不避險阻,妥善保存了南院的建筑器材和重要文書契據。

1929年春,張文華校長奉令復校,只辦了中預一班,高小二班。張文華校長為陂中 1910年、1929年兩次復校作出了特殊貢獻,功不可沒。

1930年7月13日,學校向大埔全屬屠捐大發公司承辦高陂區屬屠捐,全年認繳餉額連加二專款大洋1980元,按月勻繳。9月30日,縣政府撥給學校屠牛牛皮捐年收入毛洋50元。

為實施義務教育培植師資,1932年春,學校奉縣令改辦為大埔縣立第一鄉村師范學校,所招中預生改為鄉村師范生,并即續行招生,湊足60人為一班。所有學科,都遵照鄉村師范章程辦理。

12 月12日,為趕在年底出版大埔縣政匯報,學校根據辦理情況編成統計圖表,并附相片5張、《該校史略》1 份。

1933年,廖登初接任校長。

1934年,廖國礎重任校長。依據生活教育及教學合一的原則,5月24 日,高陂區公所召集全區各鄉代表開會及現場察看,擇定富坑口的荒溪埠地及達根亭右側的荒地共59.64畝插標交付學校辟為農場,作為生活教育基地。經高陂公安分局復核后,6月22日,大埔縣政府下達第1263號訓令,富坑口荒埠地準撥給學校造林,陳姓荒屋則可向業權人親屬商借墾植。此后十多年,常有鄉民向學校租賃土地,直到解放初人民政府仍發給學校公產土地契證。

為搞好生活教育工作,廖國礎曾帶一批師生到百侯中學,向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學習生活教育,并聘請了生活教育社的骨干馬晶實(安徽人)、陳昌嵩(江西人)到校任職。還發動學生到附近農村辦夜校,實行“小先生”制,教婦女識字。

廖國礎還十分重視體育。1935年1月,學校在寒冬麗日普照下,舉行了鄉師第一次運動會。全校師生還盛裝齊集校門坪、運動場合影留念。

4月,學校向廣東省教育廳呈送了第一班郭文滔等45名第一學年成績表、郭文滔等31名第二學年成績表,第二班黃光正等55名第一學期成績表,1934年度教職員一覽表,第一班第二學年上學期退學生一覽表各兩份。

此前,學校向縣呈文并請轉呈省教廳,對“慨然將喜筵之資500元盡數捐助為建筑校舍經費”的富嶺鄉黃書堂先生,予以核準給獎以示表揚和鼓勵。

7月,學校呈文省教廳,解釋未能派員參加“署期中學學校教員講習班”的原因,是“今年高陂地方經濟益加不景”所致。8月2 日,校長廖國礎、經濟核查委員會主任丘啟明,致函大埔縣汕頭育善公產管理委員會,擬請該會撥助圖書儀器費用。8月7 日,該會復函撥助汕幣大洋200元。

8月23 日,學校奉縣令,改稱為“大埔縣立鄉村師范學校”。

8月25 日,學校舉辦的暑假補習班順利結業,并向縣呈報備案。補習班分為甲、乙兩組:甲組為師范一年級補習生,劉乾周等11名;乙組為附設高小二年級補習生,李淑根等20名。

9月1日,學校根據省教廳訓令,選薦曾在該校修業及在省立小學教員訓練所畢業的李仰戴為短期校長兼教員,獲省照準。

這個時期的學生之中,張鐵城、黃光正等后來均成了解放初期大埔縣黨政主要領導人。

1936年4月4日,高陂附市各校師生云集該校運動場,隆重慶祝了兒童節。區教育會通告各鄉舉行“兒童清潔比賽”,每校選取一名兒童由區教育會表彰,以資鼓勵。參加比賽的學校達30多個。4月下旬,廖國礎北上,真巧,這次接任校長的又是劉象爻。他是繼丘銘光、張文華、廖國礎之后,第4個曾兩次擔任陂中校長的校長。

“西安事變”后,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按照上級指示,該校第二次建立了中共黨組織。1937年4月,中共簡師支部在文昌祠后的“魁星閣”成立,與會者共7人,書記丘逸,副書記兼組織委員李泮水(李回),支委張育英(張華)。黨員有丘家穎、丘禮強、郭粹文、李良景。7月,抗日戰爭爆發,廣大師生群情激昂,要求下鄉宣傳抗日救亡,當局不允,學校黨支部發動全校學生罷課,取得勝利,很快就組織起抗日宣傳隊,在廖季達等老師率領下,分赴各鄉宣傳。

入冬后,大埔抗日社團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在該校召開。大會主席團成員有:百候中學代校長羅亦平(羅明)、高陂中學校長劉象爻、中山大學回鄉學生江醒東、地下黨員鄭作勵、饒乃躍等。這次大會推動了全縣抗日救亡運動進一步發展。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羅卓英來校視導,見校門前兩株苦楝樹堅強挺拔,枝葉扶疏,特題詞:“教職員是窮干的,學生們要苦練啊!”

1938年夏,學校舉辦了全區中小學教師軍訓班、學生軍訓班。10月,學生軍訓班赴縣城茶陽參加檢閱,發展了黃穎昌等一批黨員。下半年,高陂鎮先后建立了抗日自衛隊、護士會,張育英(張華)參加了護士會的領導工作。秋,在梅城軍訓時,丘逸、李回和劉錦澄(學生會主席)代表學校參加了“嶺東學聯”的籌組工作。

1939年4月,大埔縣教育會召集了春季代表大會,該校有12位代表參加。

夏秋之交,張育英(張華)參加高陂各界勞軍代表團,帶著大批慰勞物資和慰問信,前往潮汕前線彩塘、桑浦山等地慰勞包括潮汕抗日游擊隊在內的抗日軍隊。

當時的陂中,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抗戰熔爐”。

1939年至1940年,廖國礎第二次往南洋募捐,得國幣15000多元,加上黃天民的捐助,南院竣工,還建成了科學館及女生宿舍。學校規模猛擴到了陂寨嶺的縱深地帶。重要建筑也重新命名:文昌祠稱為“舊校”,第二校舍(中院)稱為“第一新校”,第四校舍(南院)稱為“第二新校”。廖國礎校長為陂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此外,托理科專家林煥源在上海采購的一批科學儀器,運抵陸豐時,遭遇敵騎,鄉賢張克道歷盡艱難,奇跡般地將科學儀器運回了學校。

1940年秋,因招生無著,學校又由簡易師范改為單純的初級中學。為宣傳抗戰時局需要,縣里組織了全縣初中學生國語演講比賽。該校派出28名師生,包攬了個人冠、亞軍兩項大獎,這說明該校在普通話教學方面具有很強的實力。當時淪陷區學生流亡到高陂,學校也盡量設法收容他們。學校畢業生從軍救國者爭先恐后,轟動一時,深得社會人士的贊譽。

此時,中共地下黨員王道生任校長。他以“川流”為筆名,創作了《高陂中學校歌》(一說校歌是丘逸等人共同創作的)。1941年2月,王道生接中共大埔縣委指示,接納了黃冷柏、張秀隱、林英、溫健君四位同志來校工作,并安置了一位患肺結核病的老同志來校休養。1942年6月,“南委事件”發生,王道生與南方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張文彬等人,同在高陂鎮德和旅店被捕,受盡折磨,1944年1月才獲釋出獄。

1942年秋,陳天民任校長。計有教職工13人,初中每級兩個班共6個班,學生321人。

1944年2月,陳綸楨(平遠人)任校長。計有教職工16人,辦學規模仍是初中6個班,學生313人。

第三階段 完全中學階段(1945 — 1949年)

1945年2月,32歲的黃漢豪任校長。學校改稱為大埔縣立第四中學。本地群眾鑒于子女升讀高中難,再三吁請增辦高中。7月9日,“增辦高中籌備委員會”成立,主席劉禹輪,副主席劉起時,委員有黃漢豪、丘啟明、蘇寶珊、趙頌平、丘文彪、黃曉滄、曾應捷、張若愚、謝壽南共11人。會議決議預籌30萬元,經常費基金預籌100萬元。籌款方式有三種:(1)分電趙公武、黃天明各捐20萬,全體委員出發在高陂鎮募捐。(2)函請碗業公會將出口并款增收一元二角,作為補助學校增辦高中經費。(3)演劇籌款及發行獎券。初中畢業班演出一幕名劇《鐵血將軍》,籌得10萬元。

經一番緊鑼密鼓的籌辦,經費籌足,秋季招收了高一、高二年級共兩班,并呈報縣、省立案。教職員計有黃漢豪、饒強生、廖季達、李錫垣、蔡毓林、盧鳴、黃兆蘭、黃仲海、蕭德藩、賀三居、賴公蘊、甘永光、卜彬彬、張漢祥、張蘋初、李逸輪、劉挺英、郭聞韜、丘家裕、李俊光、丘啟明共21人;全校計有初中6個班、高中2個班,共8個班,441人,在當時已是學生人數較多的學校了。

1946年4月2日,廣東省教育廳1387號文對該校增辦高中案批示:“所請照準”。5月11日,大埔縣政府奉令下文照準。

這時期學校的主要改觀,是在文昌祠東、西兩側建了兩溜平房作為教職員宿舍(后稱北院),并將(西院)舊平房拆建成了兩層鋼筋水泥樓房,稱為“第三新校”,還規劃了第二新校(南院)下面的征用地用來建筑第四新校。稱文昌祠堂為“禮堂”,魁星閣為“學生會”。這是該校繼黃五樓、張熙載、廖國礎三次擴建高潮之后,出現的第四次擴建高潮。

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高陂中學終于由私塾、小學辦成了完全中學,黃五樓、黃天民、黃漢豪祖孫三人功德不小;社會賢達、校董主任丘啟明為陂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9月,黃漢豪校長因其父逝世,到南京奔喪,蔡任尹為代理校長,后為校長。

1947年3月27日,學校改稱為大埔縣立高陂中學。此時的高陂中學,離高陂鎮約三里遠,茂林修竹,水繞山環,風景幽美,為全縣中學之冠,是求學的一個好去處。體育場寬闊而平坦;沿十七級石階上至半月形校門坪,進入現在看來已不算大的兩扇大門開啟的校門,便赫然可見暫作大禮堂的文祠,北院、西院、中院、科學圖書館、東院、南院、食堂,錯落有致,構成了一幅景觀各異而又融洽和諧的校園風景圖。各項設施雖未全合理想,但與各地有名中學相比,也不會遜色多少。

4月,學校呈繳了《大埔縣立高陂中學校史》。這份校史,丘逵參作,丘啟明改正,比較翔實地記載了陂中46年的辦學歷程,是我們今天編寫陂中100周年校史的寶貴史料。

9月,張金平任校長;蔡任尹因迫害進步學生,被洶涌的學潮趕走。

1949年1月,李漢英任校長。全校有高中三個班,初中7個班,共308人。秋,解放大軍逼近,大部分學生奔赴革命隊伍參加解放戰爭,國民政府作鳥獸散,學校因經濟無著、無人管理而停辦。這是該校在晚清民國時期的第三次重大挫折。

同城中考

更多+

常見問答

更多+
  • 龍巖綜合高中班值不值得報?

    在探討龍巖綜合高中班是否值得報考時,我們需要結合福建的教育實際情況,從多個維度進行深入分析。龍巖市作為福建省的一個重要城

  • 龍巖綜合高中班好還是私立高中好?

    在龍巖,乃至整個福建地區,家長們對于孩子的教育選擇總是充滿關注與期待。面對綜合高中班與私立高中這兩種不同的教育模式,許多

  • 在龍巖3+4中本貫通好不好?

    在探討龍巖的3+4中本貫通教育模式時,我們不禁要問:這一教育模式究竟好不好?結合福建省的實際情況,讓我們深入剖析這一創新

  • 在龍巖3+4中本貫通是什么?

    在龍巖,乃至整個福建省,一個創新的教育模式正悄然興起——那就是中職本科“3+4”貫通培養試點項目。這一項目為渴望技術技能

  • 龍巖綜合高中班有哪些優勢?

    在福建省龍巖市,綜合高中班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正逐漸受到廣大學生和家長的關注與青睞。這一教育模式不僅融合了普通高中教

在線報名

* 報名院校:
* 學生姓名:
出生年月:
微信/QQ:
學生性別:
* 畢業院校:
* 聯系方式:
戶籍省市:
備注信息:
福建中考網

賬號密碼登錄

注冊
其他登錄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溪县| 瓮安县| 沂南县| 阜新市| 准格尔旗| 米泉市| 双流县| 云梦县| 凌云县| 饶河县| 巴彦县| 哈密市| 遂平县| 苗栗市| 西华县| 伽师县| 华安县| 冀州市| 屏南县| 府谷县| 白山市| 东源县| 美姑县| 平湖市| 饶平县| 兴海县| 新巴尔虎左旗| 兴业县| 浪卡子县| 汪清县| 乐安县| 合川市| 广东省| 岑溪市| 宣汉县| 隆子县| 阿勒泰市| 淮安市| 马鞍山市| 阳西县| 鱼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