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大同中學
2020-10-20
鄭若琰,大同中學(興華校區)2014屆初中畢業生,高中就讀于廈門一中,現就讀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轉眼間,我從大同畢業已經六年了。每次計算畢業時間時,我都要特別仔細地確認一下,在我腦海中,關于初中的記憶并沒有那么遙遠,在大同生活的瞬間似乎還很近很近,我常常意識不到,我已經走出大同的校門這么久了。
在大同讀書的三年里,我遇到了許多給予我很大影響的老師。畢業后幾乎每一年,我都會和同學一起相約回學校見見老師,每次和老師們見面,我們都會坐著聊上很久,無論是關于初中的回憶、初中同學們的故事,還是后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種種事情,我總是愿意和老師們傾訴;匦5臅r候,我和同學們還總是想去老師們的課上旁聽,當我們挨著擠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看學弟學妹們認真地上課時,我仿佛也回到了初中時的課堂上,渴望知識,思考時絞盡腦汁,但也無比快樂。初中時,我的語文老師是許美潔老師,我從初二年開始擔任班里的語文科代表,許老師經常鼓勵我、指導我,我從一個有點自卑的孩子逐漸成為一個大方的、自信的人,學到了許多學習上、做事上的方法,也在語文的世界中找到了更多的樂趣。初中時遇到的老師們總是循循善誘,并給予學生們足夠的信任與鼓勵,濃濃的師生情是我始終難以忘懷的。
初中時的友情也是彌足珍貴的,初中時的朋友到現在也依然是我的摯友。即使平時上學時天各一方,回到廈門時我們總是會抓緊時間見面。雖然每次見面都會聊在大同時的話題,但又似乎每次都有新東西可以聊。在大同時我們相遇,投緣而成為好友,擁有許多美好的共同回憶,畢業之后,大同也依然是我們心心念念的親愛的母校。
回想起大同,不得不提的就是詩歌了。在大同這所“詩之校”中,我第一次與詩歌有了如此親密的接觸,也第一次寫詩,第一次發現詩歌不僅僅是文人的游戲——每個人都可以寫詩。這使我心中早早地種下了文學夢。第一次被建議嘗試往詩歌報上投稿時,我感到十分茫然,不明白怎樣的文字算是詩,更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詩可以寫。但當我看到詩歌報上老師們、學長學姐們和同學們的詩作,我漸漸明白了,詩就來源于我們自己的生活,我想分享的故事、我想抒發的感情,都可以用詩的語言寫出來。我因此而發現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具有詩意,在那時學到的荷爾德林的一句詩,也銘記到了現在:“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十二三歲的年紀,情感豐富又飽滿,總是克制不住地想要宣泄出來,于是我用詩歌記錄我的生活。那時老師們總是鼓勵大家寫詩,即使是非常稚嫩、甚至有時稍顯拙劣的文字,付出的努力、投入的感情與心血都會得到肯定。我依然記得自己突然抓住腦海里電光火石般的冒出的念頭,而坐在書桌前開始創作的時刻,寫下的文字像一場傾盆大雨一般酣暢淋漓、自然流淌。在大同的日子里,我找到了一個自由而自在的世界,我可以勇敢地嘗試,突破自我,每一個靈感、每一個夢想都能被呵護,我可以盡情地表達自我,并珍惜表達這件事。雖然現在寫的詩漸漸少了,但我仍然保持著以詩意的目光看待世界的習慣。
雖然畢業多年,但我依然懷念在大同上學的時光。在大同,我學習了知識,也學會了自信、真誠、勤勉與善良,這些都鋪墊了我后來生活的方式與態度,我也自此開始探索未來的方向,追尋自己的夢想。在母校95周年校慶之際,祝愿母校桃李芬芳,也希望每一位學弟學妹珍惜在大同學習的時光,祝愿大家都在大同學有所得,擁有自己珍貴的夢想,并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