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舌尖2》"家常"的解說詞
2014年中考:《舌尖2》"家常"的解說詞
家,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們生火、做飯,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里,盛滿了中國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國式倫理。人們成長、相愛、別離、團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太行山,中國東部的地理分界線。地質運動造就的峽谷,裸露著 10 億年前的石英巖。山谷相連,耕地稀少。趙小有和小兒子必須抓緊時間,在白露前完成收割。玉米是唯一種植的糧食,夏季的高溫,讓它們過早成熟。懸崖邊緣的這塊土地,總計 1000 平方米,種植玉米, 全年能帶來 2000 元收入。5 公里外的祖屋,老伴程榮花的工作同樣艱巨。這種來自南美的谷物,在中國有 400 年的種植歷史,重達 300 公斤的石碾,將玉米研磨成粉,以便制作食物。
小兒媳挖來土豆,大兒媳也趕回幫廚。在婆婆的調度下,她們要給全家人做一頓午餐。玉米粉需要加入白面增加黏性,以前白面珍貴,只能用樹皮替代。就是用這樣的方法,這樣的心思,程榮花養活了全家。秋收是大事,全家人都要出力。這條孤懸于崖壁上的隧道,是村莊 與世界相連,全村人徒手開鑿,用了整整 30 年。玉米面糊和上韭菜段,做成焦香可口的小凹饃,最能討全家老少喜歡。運用杠桿原理把面團擠壓成長條,北方人稱它為饸饹,饸饹床架在灶沿上,面條成形后直接入鍋。只要把谷物研磨成粉,每一個山西人都是制作面食的天才。
同樣是面食,山西中部的霍州,做法更精致。一雙巧手,讓日復一日的食物和日子,都顯得不再單調乏味。新婚的女兒回門,娘家會制作棗花饃。饃的數量和花樣,代表了對女兒的疼愛程度,沒有一個母親會怠慢。蒸,是中國家庭烹飪最經典的形式。湖北天門,主婦們懂得充分利用熱量,讓菜與飯同時完成烹飪,不僅原汁原味,還能保持食物的外形。
寡淡的饸饹,必須搭配濃烈的鹵子才能出彩。這頓飯過后,還有更繁重的勞動等待著丈夫們。桌椅出現之前,中國人吃飯是分食制。經過了 1400 多年,才開始圍桌合餐。四代同堂為豐收團聚起來,盡管是最普通的家常飯菜,也要講究落座的順序和朝向。祖爺爺 90 歲,一輩子做農事,正對院門的座位要留給他,這是傳統中國長幼尊卑的秩序。吃著自己種的糧食,一家人因為勤勞而感到踏實。無論天南海北,只要屬于家庭的重要時刻,中國人都會團聚在餐桌周圍,感受著血緣親情的凝聚和抱團生存的力量。這,也是一個家族在嚴酷環境下生生不息的奧秘。
離開農耕的土地,1000 公里外,是中國最繁華的都市。 子鈺,今年 16 歲。5 年前,她從河南來到上海求學。母親正準備晚餐,母女倆租住在學校附近,15 平方米,沒有獨立衛生間,四戶合用廚房,但房租便宜,這是她們在上海的家。這群少年的經歷大多相似,來自中 國各地,學習樂器超過 10 年,經過嚴格的選拔,他們的目標是成為演奏家。子鈺 4 歲學琴,為求學去過武漢,到過北京,被上海的學校錄取后,母親辭去工作全職陪讀,她們的生活全靠父親一個人負擔。
由于要支持女兒出國比賽和演出,5 年來,父親沒有來過上海。為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不惜背井離鄉,這是中國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的選擇。對子鈺來說,中提琴,幾乎占據生活的全部。母親的生活半徑要開闊些,為了買到新鮮的食材,她會去更遠一些的大菜場。自己再節儉,也要保證女兒的營養。正是長身體的階段,加上每天 8 小時站立拉琴,
母親需要及時給女兒補充能量。肉類富含脂肪,轉化成身體所需的熱量,是等量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兩倍。
上好的帶皮五花肉,一定要肥瘦相間,這門手藝是子鈺母親來上海后跟鄰居學的。在漢族的菜譜上,紅燒肉的歷史不算悠久,卻最受歡迎。豬肉、醬油,常見易得,烹飪不需要高深技巧,只需付出時間和耐心,這讓紅燒肉成為中國家常菜的經典?季恳恍┑,先用猛火炙燒肉皮,肉皮在高溫下迅速收縮,可以長時間燉制,仍保持勁韌的口感。紅色是外觀的標簽,要獲得這種誘人的色澤,可以炒糖色,加老抽,也可以借助紅曲米或豆腐乳,各家有自己的方法。肉湯不容浪費,無論加入什么食材,吸飽湯汁后都會變成紅燒肉最默契的配角。
火候的老嫩,味道的濃淡,各家各戶,千變萬化。相對于技巧,傾注的心意才最值得回味。上海紅燒肉,河南抻面,還有柏遼茲,這是媽媽獨創的搭配。
一對一的專業課,每周一次,今天是加課時間。盛利老師異常嚴格,國際大賽和獨奏音樂會就在眼前,子鈺必須加緊操練。5 厘米厚的筆記,已經是第 4 本。女兒的專業課,媽媽從未缺席過。大多數中國人認為,農歷八月的月圓之夜,應該和家人團聚。盛利老師知道,子鈺和媽媽回不去。盛老師也是北方人,和子鈺一樣,年少求學,漂泊四方,最終安家上海。家宴少不了餃子,當然也少不了上海紅燒肉。為了申請簽證,媽媽甚至靠翻字典學會了寫英文信。除了練琴,整理琴譜,收集資料,女兒的一切雜事全由母親一個人打理。如同傳授母語,母親把味覺深植在孩子的記憶中,這是不自覺的本能。這些種子一旦生根、發芽,即使走得再遠,熟悉的味道也會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吳童的工作是一種新興職業,徒步俱樂部領隊。他從不回避自己的身世,自從 10 歲那年父母離婚之后,家對他來說,就是姑媽的泡菜壇子。姑媽住在眉山,今天他要迎接吳童回家。泡菜,口感爽脆,滋味酸辣,四川人家中必備的看家菜肴。川菜味型豐富,塑造復合的味道,泡菜是必不可少的調味料。要制作地道的泡菜魚,不能缺少泡姜和泡椒。熱油逼出香辣氣息,釋放出酸性物質,不僅讓魚肉更加細膩,還能去腥提鮮。加入大葉薄荷,為酸辣的湯汁增添一種奇異的芳香。姑媽的泡菜都選應季最鮮嫩飽滿的蔬菜,腌制前,洗干凈,晾在屋檐下,輕微脫水。鹽和涼白開按 1:50 的比例混合,蘿卜、子姜、豇豆,再放上辣椒提味,蒜頭殺菌,花椒增香。一切就緒,是請出老鹽水的時候了,它相當于發面時的酵母。有了它,壇子里的雜菌得到抑制,乳酸菌的數量占據上風。在這種菌的作用下,蔬菜中的糖轉化成乳酸,造就了泡菜酸爽的風味。往壇沿里倒進清水,阻斷空氣和細菌。十幾天,微生物的辛勤勞動賦予蔬菜新的活力。褪去艷麗和生澀,變得清亮、脆嫩、酸冽。
更多相關內容
- (2016-07-03) 2016福州中考前三名都參加過泰禾杯作文大賽
- (2015-04-08) 2015年中考評卷老師最討厭的三類作文
- (2015-04-08) 2015年中考:閱卷老師總結高分作文特點
- (2015-04-08) 2015年中考語文作文命題趨勢深度解讀
- (2014-06-19) 2014年廣州中考語文作文題目
- (2014-06-10) 2014年中考:《舌尖2》"三餐"的解說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