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引導人才聚力鄉村振興
2023-08-08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近年來,福建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積極挖掘和培育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以人才促產業,以人才育人才,持續推動人才鄉土化,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石。八閩大地上,基層干部立足鄉村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帶領村民增收致富;農技人才扎根田間地頭,推廣農業科技,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返鄉青年緊抓時代機遇,開展創新創業,打開鄉村振興新局面。
“帶富”一個村
產業有特色,農業有亮點。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劉才春既是三明市泰寧縣大田鄉金坑村的村主任,也是當地洋芋產業發展的領頭人。他創建的泰寧縣讀書山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專注洋芋“產加銷”一條龍產業化發展,振興地方特色農業產業,讓大田鄉成為遠近聞名洋芋產業特色鄉鎮。
以產聚人、產旺村興。“村子要發展,肯定要留得住人”,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陳清作為寧德福安上白石鎮里壟坑村村民委員會主任,一心想要在這個隱藏于深山、閉塞又貧困的自然村里發展特色產業,帶富村民,留住鄉愁。他積極組織村民成立福安市占西坑農民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又乘著省、市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的“東風”,成立全省首家面向農村創業就業、促進脫貧致富的綜合服務平臺——“占西坑”鄉村眾創空間,引導優秀青年返鄉、在鄉創業。
作為基層干部,廈門市翔安區大宅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陳錦芳緊緊抓住發展集體經濟這一“牛鼻子”,帶領村民創新探索,走出“一粒火龍果”建設美好家園的特色發展之路。2016年,他牽頭成立富美大宅火龍果專業合作社,吸納農戶入社,以社區集體和農民承包的土地、林地等自然資源入股合作社,通過“支部+合作社”模式,實現火龍果產業從“零散經營”到“抱團取暖”的轉變。發展起來的大宅社區充分發揮自身的特色產業優勢,吸引大批青年落地創新創業,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典范。
“盤活”一方田
誰來種地?誰來把地種好?
現代農業離不開科技支撐和推動。在莆田市涵江區,不少農民通過互聯網下單,請來機械為自己的農田服務。
“2018年至今累計作業20萬畝次,節約用水約9500噸、農藥使用約500萬元和人工成本200萬元以上。”莆田市信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經理林葉熊介紹,現在人工噴灑只能做到10-20畝/天/人,無人機作業則可達到300-400畝/天/人。從莆田市城廂區坂頭村到福建省內外,農村實用人才林葉熊的無人機植保技術和他創建的“信田農服”互聯網數字農業服務平臺,讓農業社會化服務“飛”至萬家。
“插秧不用彎腰,治蟲不用下田,糧食不用晾曬。”在三明市沙縣夏茂鎮,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沙縣夏茂益鑫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俞永椿,通過推廣水稻制種機械化,讓制種農民過上輕松的好日子。
“有沒有一種農業經營模式,既能獲得收益,又能讓農民不用那么辛苦地在社會底層中掙扎求生?”閩清縣白中源鳳家庭農場主王永源幾年來一直在探索微農經濟模式,通過小農戶、適度規模的農場的抱團發展,實現優質單品組織化、標準化生產,并有機對接中高端市場,提升農業運營效益。為此,王永源創辦“微農學堂”,傳播微農經濟思維模式,孵化大批志同道合的小農場業主,在現代農業發展上創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
“闖出”一片天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越來越多有文化、懂技術的年輕人才返鄉創業,在廣闊的鄉村大地上書寫別樣的青春。返鄉大學生王秀珍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創辦的優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領鄉親們發展百香果產業。
“創業之初就是想把家鄉的農特產品推向全國,與更多的人分享家鄉的珍饈。”武平縣黃金果協會執行會長、優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秀珍表示。如今,優達農業已成長為集種苗繁育、栽培、鮮果加工、產品研發、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經營百香果龍頭企業。
近年來,地處閩粵贛交界的原中央蘇區縣——武平縣,多措并舉,相繼出臺《武平縣“梁野英才”聚集計劃》《關于進一步強化“梁野英才”高質量聚集的實施辦法》《武平縣柔性引才實施辦法》等人才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積極營造良好的干事創業環境,變劣勢為優勢。
同為偏遠山區的柘榮縣堅持“外引內培”,通過“師帶徒”模式,實施“示范帶動”工程,積極培育優秀帶頭人,吸引在外鄉賢及大學生返鄉創業,涌現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繆帶弟等一批返鄉創業優秀典型。
在良好的人才政策引導下,繆帶弟借力使力,從“一欄豬”發展成三產融合的“花果山”,從一位產業發展帶頭人成長為共青團組織的青春楷模。
“主動做好宣傳發動、組織協調、服務支持等各項工作,加強青年創業幫扶平臺建設,促進青年創業扶持政策全面落實。”被選任為寧德團市委副書記、柘榮團縣委副書記的繆帶弟,把服務青年創業就業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
人才振興不光政府在引導,社會也在探索實踐。南平市光澤縣止馬鎮仁厚村的陳清創建聯農農業專業合作社,以創新稻花魚產業為創業平臺,引導優秀青年返鄉、在鄉創業,培育了一支帶不走的鄉土人才隊伍。
一個好的帶頭人,帶富一群人,帶活一個村,越來越多農村實用人才“競技”鄉村,在鄉村這片“熱土”上演繹了一個個精彩紛呈的發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