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做好“加減乘”,發展“綠富美”
2023-08-08
廢料循環、豆稻輪作,在技術上做“加法”;物理防治、割草還田,在投入上做“減法”;三產融合、一水兩用,在效益上做“乘法”……
生態農業是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福建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以下簡稱“省農廣校”)在各地扎實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聚才引智,積極引導各地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因地制宜,抓準生態特色,走出一條產村共贏的可持續生態振興之路。
在技術上做“加法”
采摘綠色果蔬、品嘗地道豬肴、觀賞滿池荷舞……在寧德市柘榮縣城郊鄉際頭村的生態農業旅游觀光園里,游客們流連忘返于靜謐有趣的田園生活中。
從污染型養殖產業到鄉村生態旅游,離不開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繆帶弟實施的“豬+沼+果+蔬”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她將養殖場的廢棄物變成有機肥、沼液,用于果園(套種果蔬)、荷花種植,實現了零污染、零排放。
同樣養豬又種果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盧中海,構建“飼養生豬+糞養果樹+殘渣還田”的良性循環生態鏈,讓龍巖市新羅區易家邦蜜柚專業合作社的柚子走俏市場,成了搶手的“外貿果”。
“每畝凈賺至少2000元”,來自南平市浦城縣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鄭鳳仙算了這樣一筆“田頭賬”。他使用“豆+稻”輪作的方法,先種四季豆后種水稻,利用四季豆根瘤菌固氮的特性與豆藤還田,提高土地有機質含量,減少氮肥使用,既有效保護了土壤,又增加了經濟效益。
在省農廣校的培育引導下,眾多像繆帶弟、盧中海、鄭鳳仙這樣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學以致用,在現代農業技術上做“加法”,走出一條生態發展之路。
在投入上做“減法”
農業要強,不光要做“加法”,還要善于做“減法”,以退為進。近年來,省農廣校積極開展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培訓,為現代農業綠色發展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生態農業“踐行者”。
“以前的日子苦得很,當然是現在好咯”“也沒想到種蜜柚會讓鄉親們致富,還是大學生有想法!”……在龍巖市上杭縣廬豐畬族鄉下坊德里自然村,村民聚在一起常念叨著過去庫區移民的苦日子和現今村落的變化。他們口中反復提到的“大學生”便是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李世民。
2014年以來,李世民在德里自然村開始探索農業投入做“減法”,創新實施“蜜柚果園化肥減量增效技術集成與推廣”項目,通過改進施肥方式方法、建設水肥一體化設施、果園生草覆蓋等舉措,實現果園節水40%,節肥30%。他通過這一技術為當地開創蜜柚種植這一新興主導產業,同時,將此技術復制、推廣至其它果樹、茶葉、蔬菜等經濟園藝作物中去,為上杭乃至整個閩西山區的生態農業探索出了一條高效、安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杜絕化肥、農藥、激素的投入使用,用豆餅、花生餅、果皮等與糖蜜按照比例制成有益微生物菌肥,輔以農家肥和牡蠣殼的酵素農法種植技術,“以菌治菌”“以草治草”,種植百香果。漳州舌尖獵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巡嶸創業伊始就顯得“特例獨行”。
“減”去化肥,用有機肥,平潭綜合實驗區綠綠鑫蔬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總經理陳成華,讓“平潭甘薯”再樹品牌;洪長春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和物理綜合防控措施,“減”去農藥,福建帝茂農業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節”出了生態模式;“減”去除草劑,讓果園自然生草,再割草還田,林鎮峰的平和縣鑫華源家庭農場成了當地生態農業發展的一面“旗幟”。
在效益上做“乘法”
“種的是品質,賣的是健康,經營的是誠信與品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郭葉龍堅持這一發展理念。在種植過程中,他堅持不用除草劑,以生物防治為主,專注發展高優、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如今,龍海市紫泥綠豐家庭農場出來的農產品價格水漲船高,芭樂每公斤能賣到五六元,玉女果每公斤能賣到十幾二十元,比市場上的普通芭樂、玉女果價格高出20%。
從“煤老板”轉行成為“農老板”的簡光星,在龍巖市永定區培豐鎮洪源村發展葡萄樹下套種絞股藍的立體農業模式,采用滴灌技術,節水增產,引領缺水鄉鎮,走上村美民富的道路。
與簡光星一樣,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林熙翔也曾經是“煤老板”。2014年轉行發展生態農業,在龍巖市新羅區鐵山鎮謝家邦村的一個煤矸石山上,“硬生生”地打造出了一座集生態種植、游學體驗、休閑度假為一體的“花果山”。
“怎樣才能帶動村民致富?振興家鄉產業從何入手?”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周建仁對此有自己的理解,他將目光放在拋荒地上,流轉了1000畝拋荒地種稻,用稻田里的水體養魚,魚糞肥田,魚稻共生,實現“一地兩用、一水雙收”。這一生態稻漁產業成為光澤縣地方特色農業,先后吸引7位青年農民返鄉創業,帶動了 45個貧困農戶、121 貧困人口實現增收脫貧,使仁厚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7萬多元,徹底摘掉了貧困村“帽子”。
探索應用生態農業新技術,減低化學農資投入使用,在“一增一減”間,促進生態農業效益倍增和可持續發展。福建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注重生態農業技術教育,著力引導農村實用人才緊抓產業發展機遇,勤探索,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