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育一人興一業富一村
2023-08-08
古田的食用菌、建陽的小白茶、屏南的多肉植物、武平的百香果、永春的白番鴨……
01深挖傳統農業潛力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生態稟賦優越,農業多樣性特征顯著。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是走好具有福建特色鄉村振興之路的不二法門。近年來,福建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以下簡稱“省農廣校”)立足教育優勢,舉辦高素質農民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與大學生村官示范培訓、中等農業職業教育、全省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等,為推動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積極向“培育一批能人、振興一方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標奮進。
“十年前,這些茶葉只能當茶青‘賤賣’。現在,在海燕帶領下,成品茶甚至能賣幾千。”“沒有海燕,種茶致富這件事可不敢想。”……談起余海燕,寧德市古田縣鶴塘鎮程際村的村民們紛紛發出由衷的贊嘆。
余海燕是省農廣校培育的2021年度福建省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也是古田縣鶴塘明艷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過去,程際村因為地處深山、加工工藝落后、銷售渠道不暢等原因,茶產業長期無法成為致富產業。如今,在余海燕的帶領下,不僅開拓了銷售渠道,創建了自主獨立品牌,還開啟了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特色茶產業”的富民之路。
“古田縣是‘中國食用菌之都’,我們正通過‘茶菌’融合技術,把茶產業和食用菌產業聯系在一起。”據余海燕介紹,通過參加省農廣校等單位組織的種子技術、農產品經紀人、電子商務、新型職業農民等各類培訓,她的經營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同時,還與省科院專家聯合開展“茶菌”融合關鍵技術及模式研究與集成示范。2016年示范的“茶-黑木耳-草莓”循環利用研究與應用的項目,6畝農田凈賺了十多萬元。
02培育農業創新項目
據了解,省廣校課程涉及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學科老師來自于省人行、省農業農村廳、省海洋漁業局、省林業局、福建農林大學、省農科院、以及基層單位。在省農廣校學員中,余海燕的故事俯拾皆是:在福安,陳莉瑾引進、種植“陽光玫瑰”葡萄,推動了象環葡萄產業迭代升級;在福清,黃建復興“福清煎茶”,帶動了福清市東張鎮南湖村及周邊約1000名農民發展茶產業致富;在南平建陽,江正興帶領村民復興“漳墩小白茶”,年產白茶達3萬多斤,巖茶5千多斤……
除了做大做強傳統特色農業項目,一批學員運用所學知識把從事的農業項目打造成為當地的“新特產”,被稱為“多肉國王”“百香果女王”……
“這款多肉非常適合新手種植,種植技巧也會在直播中一一教給大家。接下來再給大家推薦另外幾款……”走進位于寧德市屏南縣的閩卉(福建)園藝有限公司的展示大棚,主播們正熱火朝天地進行電商直播。而在大棚的另一處,工人們正忙著晾苗、裝瓶、分揀、打包多肉植物。
“屏南縣得天獨厚的高山冷涼氣候、較大的晝夜溫差,培育出的多肉植物品相好。”多肉植物是屏南縣的新特產,據閩卉園藝總經理張天東介紹,閩卉園藝是當地乃至全國推動現代花卉發展與多肉植物組培苗生產、種植、銷售的龍頭企業,擁有市場上65%左右新種苗價格的“定價權”。同時,通過“公司+農戶+互聯網”“種苗提供+技術支持+電商回購”模式,帶動周邊農戶參與多肉及花卉種植,年收入在4-6萬多元。
03夯實農業發展基礎
遠在龍巖市武平縣,有一名農村實用人才被人稱為“百香果女王”,她就是王秀珍。王秀珍抓住武平縣產業轉型契機,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百香果產業。同時,她還投資建設了武平百香果產業示范園項目,發展百香果產品深加工;牽頭建設運營武平百香果分揀中心,為果農提供一站式服務,健全百香果全產業鏈。在她的帶領下,400多戶果農實現脫貧致富,其中貧困戶191戶,年人均增收6500元以上。
種業作為發展特色產業的基礎,良種在作物單產與產值提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永春云河白番鴨保種繁育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巫金春、廈門市翔安區金莉園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蔡加金等學員,關注到了這一點。
“永春白番鴨是永春特產,由于長期養殖過程中存在多品種雜交情況,有些鴨子品種不純,肉質與純種永春白番鴨相去甚遠。”巫金春帶領團隊,開展永春白番鴨提純保種攻關,最終實現永春白番鴨第九代提純、家系保種第四代選育,以及鴨瘟非免疫凈化。期間他還編制了《永春白番鴨系譜檔案》《永春白番鴨企業標準》和《永春白番鴨飼養管理技術規范》,為產業發展奠定了種源基礎。
而蔡加金則通過提供種子、種苗嫁接、蔬菜種植、蔬菜加工銷售等“一條龍”推動廈門翔安區蔬菜產業發展。其培育的種苗,每畝收益在3-5萬元,是傳統普通蔬菜的5倍。 未來,省農廣校將加強調研、全面了解和掌握農民教育培訓實際需求,辦好高素質農民培育、涉農專業中等職業教育等,為福建特色現代農業注入人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