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舌尖2》"相逢"的解說詞
2014年中考:《舌尖2》"相逢"的解說詞
從點心上也能領略開封與杭州的關聯。開封灌湯包,經過多次演變,確立了現在的形態。包子皮用死面制作,需要經過 3 次貼水,3 次貼面,使面皮筋韌光滑,不漏湯,不掉衣。反復摔打,直至面團發白發亮,達到“色白筋柔”的標準。以水和餡,使包子內部充滿湯汁,同時保證口感清爽。手指飛快,幾秒內,18 個褶,這需要 5 年以上的訓練。杭州小籠包拷貝的是古代開封的工藝,豬皮凍剁細,與餡料混合,皮凍遇熱化為汁水,這正是小籠包湯汁豐盈、口感濃郁的奧秘。
學者把杭州稱作中原在江南的語言飛地,依據是杭州話中突兀的兒化音。一種食物,片兒川,最能說明這一切。不起眼的鋪面,不繁華的地段,然而食客絡繹不絕。這家面館至今只有 7 張桌子,每日僅營業半天,一年固定放兩個月暑假。這仍然沒有抵消杭州人對這碗片兒川的熱情。每天面館營業結束,顏寶福都要里里外外擦拭一遍。這種堅持也體現在老顏對于食材的選擇上。每天 5 點,面館開始忙碌,豬膘肉熬豬油,煮面保持濃香。一年四季,筍的出產總有青黃不接的時候,但為了筍與人的持續相逢,老顏會跑遍杭州周邊,盡可能把最合時宜的竹筍,請到熱氣騰騰的碗里。雪菜要用頭茬菜,葉子和菜梗的比例也要老顏親自把關。筍片與雪菜都是江南味道,一白一青,一鮮一酸,緊跟時令。在燙頭中短暫汆熟的面條,顯然是北派面食習慣的延續。無論多么驚心動魄的歷史進程,落在食物上,都是不露聲色的簡單。對待傳統,開封人有著近乎頑固的執著。新修的古城,仿古的巡游,不僅為了吸引游客的眼球,也隱含了他們的驕傲。
如果說,近千年前開封“坊市”結構確立了城市的雛形,那么上海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現代城市的標本。這座城市的口味,與它的歷史身份一樣復雜。精致、時髦,又充滿著市井氣息。170 多年前,上海開埠,西餐連同西方文化強勢進入,一度成為“摩登時代”的高雅象征。但上海人從來都有辦法縮短與食物的距離。羅宋湯,炸豬排,最終被同化為上海人自己的味道。
周永樂在國外生活多年,見識過歐美餐飲的不同流派,但內心里,他最懷念的仍然是兒時的上海式西餐。肉錘拍打,使肉質變得松軟。拍松后的肉排要過三關,浸蛋液,裹面粉,如此反復。第三遍浸蛋液時,裹上長顆粒的面包糠,這樣炸出來的豬排才不會滲入太多油分,口感外脆里嫩。吃上海炸豬排,一定要配辣醬油,酸甜帶辛,能有效中和油膩。辣醬油,其實是英國舶來品,是一種可以迅速調制的料汁,在廣東,有一種非常相似的調味品。喼汁,是廣式茶點春卷和牛肉球的標配。而中式醬油則是發酵工藝的產物。大豆洗凈煮熟,撒上米曲霉菌種幫助發酵,裝入大型竹匾中,讓水分揮發,最后加粗鹽封缸。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歷時半年,才能制成品相完美的醬油。 一些人在外灘的西餐廳,懷念著老上海風情。另一些人則遠赴千里之外,尋訪第二故鄉。
1966 年,董翠華 16 歲,第一次踏上西去的列車。那時,10 萬上海青年奔赴新疆從事農業生產。新疆,中國的最西端,這里有著最久遠的食物傳播史,世界各地的食材和香料在此匯集。哈米提的家人正準備午餐,羊肉清燉,放入搟制的面條,這種肉類與面食的組合,叫納仁。一份上佳的納仁,一定要在最后撒上洋蔥。自傳入之日起,洋蔥就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并有了“皮牙子”的昵稱。如今,大航海時代引入的物種也傳播到這里,成就了戈壁灘上最大面積的辣椒種植。不同地域的食材,為一種美食的誕生提供了條件。整雞剁件,青紅椒、土豆切塊,糖炒至焦黃,放入雞塊,依次加入川味中標志性的辣椒,甘肅人鐘愛的土豆,再用先炒后燉的中原做法,讓肉和菜相互浸潤。鮮美的雞湯與土豆中的淀粉形成豐盈的湯汁,最后放入陜西特色的褲帶面,五味俱全。大盤雞不斷變化融合,滿足著不同籍貫勞動者的味覺需求。新疆的大盤,不僅承載著香料和食材,還見證了各族群的智慧在美食上的碰撞。緊鄰沙灣的石河子,清代還是個兵屯開墾的小村落。
更多相關內容
- (2016-07-03) 2016福州中考前三名都參加過泰禾杯作文大賽
- (2015-04-08) 2015年中考評卷老師最討厭的三類作文
- (2015-04-08) 2015年中考:閱卷老師總結高分作文特點
- (2015-04-08) 2015年中考語文作文命題趨勢深度解讀
- (2014-06-19) 2014年廣州中考語文作文題目
- (2014-06-10) 2014年中考:《舌尖2》"三餐"的解說詞

